中国死亡率最高的徒步线路,谁在穿越?
中国登山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找到陈铮,决定组成专家团重走一遍鳌太线,把实地调研的内容编纂为安全规范手册。
然而,这份手册并没有面向大众公布。陈铮回忆,当年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体育局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陕西省内相关部门参会。陕西省林业局当场叫停手册的发布,强调穿越鳌太线是非法的。
2018年4月,太保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同年10月,陕西省眉县和太白县发布联合公告,全面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开展非法穿越鳌太线活动。后来,最近几年流行的冰晶顶、光头山、鹿角梁等秦岭穿越重点线路也被管控。
今年,严管的信号再次释放。《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动方案》出台,对于个人,探索建立“非法穿越黑名单”制度,对于未经批准的组织者,则移交司法机关。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一起整治非法组织穿越秦岭的案件。陕西本地一家旅行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招揽广告,组织人员前往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成行155次,参与人数3808人,收取报名费67万余元,最终被追究侵权责任,并判令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5万元。
西安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琪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首次运用司法惩戒措施对穿越组织行为进行规制,“震慑力比较大”。
规定越来越细致、全面,管理越来越严格,但穿越鳌太线的“驴友”屡禁不绝。
2024年8月,户外博主“猛蛇过江”穿越鳌太线一事冲上热搜。“猛蛇过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鳌太线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偷偷上山。他在穿越鳌太线时,在一顶帐篷内发现一具遗体,后确认为穿越鳌太线失联一个月的河南籍“驴友”马某某。下山后,他向当地警方报警,随后因穿越行为被处罚。
根据公告,禁止穿越鳌太线的依据之一是《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条例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但今年“五一”假期穿越鳌太线的资深“驴友”林杰说,“大家戏称,鳌太穿越的门票是5000元”。罚款被视为愿赌服输的成本,在他看来,鳌太线作为秦岭“龙脊”的一段,其独特的地理意义对“驴友”具有特殊吸引力,这远不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挡的。
太保局只得在核心区和登山口设置监控,在原有的值班点上不断增派点位,甚至在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值守,堵截劝返,“逢人必查、逢车必检”。
“驴友”们在户外软件“两步路”上发布自己穿越鳌太线的轨迹,其余登山者可以将该轨迹加载到手机地图中用于徒步导航。软件中,最受欢迎的路线除开标注水源地,还注明了要如何躲避关键入口的巡逻和劝返人员。有的线路下载次数超过了2000次。
为了规避检查,林杰和同伴选择在凌晨两点进山,因为“没有人会光明正大地硬闯禁令”。“他们有一种想法,好像越封越兴奋。”秦岭救援队突击队队长路彦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少穿越鳌太线的“驴友”,挑战的是比别人更快、更极限。腿硬的“老驴”把政府竖起来的铁丝网钳开,走通新开辟的路,拍个照记录,后面的人就知道了。
户外运动科普作家刘团玺对此很是担忧,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人挑战高难度线路的驱动力,并非真正热爱自然,而是“表演给别人看”。这种将户外探险视为博取眼球工具的心态,是许多低级失误和悲剧的根源。“一个成熟的探险者,应该具备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乃至风险管理、安全管理能力。”
“目前,一群‘无知无畏’的人穿越鳌太线,大多不了解生态环境最小冲击法则,也会使秦岭的生态环境受损。”前述陕西省体育局官员补充道。
救援队在鳌太线上碰到过很多“无知无畏”的人,有人骑着自行车,有人带着狗,还有人拿着一瓶矿泉水和一个肉夹馍就上山了。路彦琪直摇头,“景区的山和野山是两个概念,抱着侥幸心理,上去一准出事”。
已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
在鳌太线上,救援者也面临险境。今年9月初,两名“驴友”结伴登上鳌太主梁,突遇暴雨后发出求救信号。路彦琪手下的11名秦岭救援队队员,分三拨上山搜寻“驴友”,其中部分队员在山上面临对讲机没电、信号全断的棘手情况,还有两名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由于队里资金紧缺,队员们只有一部卫星电话。在断断续续的联络中熬到第六天,雨雾散去后,他们才被直升机找到。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同年9月,为了寻找鳌太线频频出事的原因,最大程度减少悲剧发生,然而,这份手册并没有面向大众公布。陈铮回忆,当年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体育局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陕西省内相关部门参会。陕西省林业局当场叫停手册的发布,强调穿越鳌太线是非法的。
2018年4月,太保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同年10月,陕西省眉县和太白县发布联合公告,全面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开展非法穿越鳌太线活动。后来,最近几年流行的冰晶顶、光头山、鹿角梁等秦岭穿越重点线路也被管控。
今年,严管的信号再次释放。《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动方案》出台,对于个人,探索建立“非法穿越黑名单”制度,对于未经批准的组织者,则移交司法机关。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一起整治非法组织穿越秦岭的案件。陕西本地一家旅行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招揽广告,组织人员前往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成行155次,参与人数3808人,收取报名费67万余元,最终被追究侵权责任,并判令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5万元。
西安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琪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首次运用司法惩戒措施对穿越组织行为进行规制,“震慑力比较大”。
规定越来越细致、全面,管理越来越严格,但穿越鳌太线的“驴友”屡禁不绝。
2024年8月,户外博主“猛蛇过江”穿越鳌太线一事冲上热搜。“猛蛇过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鳌太线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偷偷上山。他在穿越鳌太线时,在一顶帐篷内发现一具遗体,后确认为穿越鳌太线失联一个月的河南籍“驴友”马某某。下山后,他向当地警方报警,随后因穿越行为被处罚。
根据公告,禁止穿越鳌太线的依据之一是《中华人(专题)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条例规定,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但今年“五一”假期穿越鳌太线的资深“驴友”林杰说,“大家戏称,鳌太穿越的门票是5000元”。罚款被视为愿赌服输的成本,在他看来,鳌太线作为秦岭“龙脊”的一段,其独特的地理意义对“驴友”具有特殊吸引力,这远不是一纸禁令所能阻挡的。
太保局只得在核心区和登山口设置监控,在原有的值班点上不断增派点位,甚至在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值守,堵截劝返,“逢人必查、逢车必检”。
“驴友”们在户外软件“两步路”上发布自己穿越鳌太线的轨迹,其余登山者可以将该轨迹加载到手机地图中用于徒步导航。软件中,最受欢迎的路线除开标注水源地,还注明了要如何躲避关键入口的巡逻和劝返人员。有的线路下载次数超过了2000次。
为了规避检查,林杰和同伴选择在凌晨两点进山,因为“没有人会光明正大地硬闯禁令”。“他们有一种想法,好像越封越兴奋。”秦岭救援队突击队队长路彦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少穿越鳌太线的“驴友”,挑战的是比别人更快、更极限。腿硬的“老驴”把政府竖起来的铁丝网钳开,走通新开辟的路,拍个照记录,后面的人就知道了。
户外运动科普作家刘团玺对此很是担忧,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人挑战高难度线路的驱动力,并非真正热爱自然,而是“表演给别人看”。这种将户外探险视为博取眼球工具的心态,是许多低级失误和悲剧的根源。“一个成熟的探险者,应该具备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乃至风险管理、安全管理能力。”
“目前,一群‘无知无畏’的人穿越鳌太线,大多不了解生态环境最小冲击法则,也会使秦岭的生态环境受损。”前述陕西省体育局官员补充道。
救援队在鳌太线上碰到过很多“无知无畏”的人,有人骑着自行车,有人带着狗,还有人拿着一瓶矿泉水和一个肉夹馍就上山了。路彦琪直摇头,“景区的山和野山是两个概念,抱着侥幸心理,上去一准出事”。
已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
在鳌太线上,救援者也面临险境。今年9月初,两名“驴友”结伴登上鳌太主梁,突遇暴雨后发出求救信号。路彦琪手下的11名秦岭救援队队员,分三拨上山搜寻“驴友”,其中部分队员在山上面临对讲机没电、信号全断的棘手情况,还有两名队员出现高原反应。由于队里资金紧缺,队员们只有一部卫星电话。在断断续续的联络中熬到第六天,雨雾散去后,他们才被直升机找到。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