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扫黄] 一个东莞保安,用170万张照片,拍下厂妹隐秘心事
窗外是南中国灼热的阳光,窗内是凝固的疲惫。
他按下快门,‘咔嚓’一声,从此再未停下。
至今,占有兵已拍摄超过170万张照片,收集约6吨的实物材料、13TB的视频素材以及大量录音文件。他还手工编辑制作200余本书册,并正式出版两本图文书。
占有兵记录了流水线上的汗水与青春,成为一代人命运的视觉档案,成为我们窥见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真实而震撼的时代图景。
9月,我们在东莞找到占有兵,跟他一起试图透过取景框,去理解那被定格的汗水与时代逻辑。
如此打工三十年
早上7点,热气腾腾的早餐摊已经开门迎客,米粉店、快餐店、小吃摊、包子铺依次排开,早餐店旁边的小桥上开始有人涌入。他们之中,有人赶去深圳上班,也有人刚下夜班,返回东莞的住处。其中有男有女,大多年轻。
这座宽约2米、长约10米的小桥,连接着东莞长安镇和深圳燕罗街道。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许多“双城生活”打工者每日往返的必经之路。
占有兵时常坐在桥头的石墩上,将镜头对准桥上穿梭的人流。他身材偏高,体型中等,穿一件T恤和牛仔裤,斜挎着一个包和一台相机。
他爱笑,尤其是混在人群中拍摄,或与路人攀谈时,显得格外有亲和力。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配合——有人捂着脸快步躲开他的镜头,也有人主动停下,和他聊起自己的家乡、所在的工厂,甚至日常生活。
尼康相机始终挂在占有兵脖子上,仿佛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两个穿着黄色工服的女人正在路边小吃摊前买东西,他“咔咔”按下两次快门——这样的工服,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桥两边被密密麻麻的招工启事挤满,“厂名+时薪”已经不足以吸引年轻人进厂,“包吃包住”“空调宿舍”成了常见的福利。

一家玩具厂的员工交接班时刻,上班和下班的人交织在马路上
东莞并非一日建成。过去三十年,街头的招聘启事见证东莞的激荡岁月。从服装厂到电子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东莞因制造业而闻名。
一句“东莞塞车,世界缺货”,写尽了它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东莞依托地缘优势,吸引诸多外资来此建厂。他们发现这里劳动力密集且低廉,投资两年比他们在其他地区十几年赚得更多,外资纷纷来此入驻。
因为工厂密集,东莞也成为打工人的天堂。无数人选择离开家乡,八仙过海般凑路费,卖猪、卖牛、卖粮、卖树。外资眼中的“低廉”,是远超当时内地省份的薪水。
打工人与工厂迅速涌入,促成了东莞的快速发展。长安镇也从一个位于东莞南端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广东乃至全国镇域经济的排头兵。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