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新聞] 加國天價計劃截胡頂尖科學家,25人棄美回多倫多
加拿大籍科學家韋斯·威爾遜(Wes Wilson)在澳大利亞從事癌症研究拾多年,又被美國頂級科研機構延攬,不過近日,他已經打包離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中心(Penn Medical),向北搬遷800公裡,回到多倫多。
威爾遜說:“這感覺有點超現實。”
促使他回國的,是由多倫多大學健康網絡(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UHN)於今年4月推出的壹項創新計劃“Canada Leads”。該計劃的使命是:通過提供高薪、實驗室空間和國際合作機會,扭轉加拿大長期以來的科學人才外流現象。
科學家回流加拿大
對許多像威爾遜這樣40歲左右的科學家來說,美國長期以來壹直被視為“機會之地”。
但自2025年川普政府上台後,這種情況開始改變:政府削減科研經費、限制科學項目、削弱公共衛生支持。
“美國當前的生物醫學研究環境充滿敵意……在那種環境下,工作變得極不確定。”
威爾遜說,他親眼看到臨床試驗被中途叫停,數百名員工被解雇。
“同事們正在尋找出路,有人談去歐洲,有人談去加拿大或澳大利亞。這種狀況很詭異。”
不過他也坦言,如果沒有“Canada Leads”計劃,他未必會回國。

威爾遜。圖源:CTV News

威爾遜。圖源:CTV News
“有穩定的研究經費、能確保研究真正造福病人,這是我決定的關鍵。”
“Canada Leads”:逆轉科學人才外流
UHN旗下包括多倫多全科醫院、西多倫多醫院和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為該計劃籌集了3,000萬加元慈善資金,是加拿大首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科研人才引進項目之壹。
截至目前,已有來自美國、歐洲、日本、新西蘭及加拿大本地的25名科學家簽約加入,另有75個職位將在未來數月填補。
“我們是在傳遞壹個信號,”UHN科學與研究執行副總裁沃特斯(Brad Wouters)說,“加拿大要成為壹個保護並推動科學發展的國家,與當下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他透露,項目反響熱烈,已有600多人登記申請,其中約壹半來自美國,叁分之壹來自加拿大,其余來自全球各地。UHN招聘團隊目前每周發出4到5份聘書。
“過去很多加拿大科學家早期就流向美國,因為資金在那裡……現在,我們終於能把他們留下。”

圖源:xtalks.com
科研危機中的機遇
威爾遜主要研究CAR-T細胞療法,用於治療腦瘤及其他癌症。
在美國,他經歷了項目被叫停、研究人員被裁的痛苦:“那是毀滅性的。研究需要時間和長期投入,當臨床試驗被腰斬,這不僅是浪費金錢,更是對志願病人的背叛。”
威爾遜出生於士嘉堡,是加拿大人,回國後最興奮的是能與傳奇腫瘤學家,加拿大科學家麥德華博士(Dr. Tak Mak)共事。
麥博士於1983年發現T細胞受體,為現代免疫療法奠定基礎。

麥德華博士。圖源:CTV News
“能在他的實驗室工作,簡直像做夢壹樣。我大學時聽過他演講,當時心想:‘這人簡直是神!’”
現年79歲的麥博士表示,威爾遜帶來了現代醫學所需的關鍵能力——將生物學與AI結合的科研技能。“現在壹切醫學都離不開AI,”麥博士說,“我們被幾拾年的海量數據淹沒,若沒有懂得融合生物學、臨床知識和人工智能的人,就無法理解這些數據。威爾遜正是這種人才。”
威爾遜目前正專注研究肝癌、胰腺癌與黑色素瘤,並計劃繼續攻克他在賓大時研究的腦膠質瘤。
加拿大的科研資金缺口
然而,加拿大能像UHN這樣吸引頂尖人才的機構並不多。CTV新聞調查發現,全國范圍內很少有醫院或科研機構主動在全球范圍內招攬受影響的科學家。
UHN科學與研究執行副總裁沃特斯解釋道:“在急診室都快撐不下去的時候,科研往往被認為不那麼緊急。”
加拿大的科研資金主要依賴聯邦政府。但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加拿大目前在G7國家中科研經費排名第六,低於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平。
麥博士直言:“加拿大政府對科研的支持仍遠遠不夠。太多的創新與高薪職位被其他國家搶走。我們必須投資基礎科學,它是未來科技與產業的引擎。”
國家科研倡議組織Support Our Science 的副主任、渥太華大學博士生霍蘭德(Stephen Holland)表示,每投入1加元科研資金,可為加拿大帶來近5倍經濟回報。“加拿大此刻正迎來壹個黃金窗口期,但我們必須建立留才基礎設施,不能只吸引科學家來,還要讓他們留下。”
隨著聯邦預算將在11月4日公布,科研界正密切關注卡尼政府是否會兌現對科研投資的承諾。全國已有2700多名科研人員聯名致信總理馬克·卡尼,呼吁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財政部在回復CTV時表示,不會評論預算中“可能或不可能考慮的事項”。
對於威爾遜而言,回國既是新的開始,也是生活的再適應。他壹邊為找房頭疼,壹邊懷念失去的Hudson’s Bay百貨,但也笑著說:“好歹我現在能隨時喝到Tim Hortons的咖啡了——新鮮、實惠、還不錯。”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威爾遜說:“這感覺有點超現實。”
促使他回國的,是由多倫多大學健康網絡(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UHN)於今年4月推出的壹項創新計劃“Canada Leads”。該計劃的使命是:通過提供高薪、實驗室空間和國際合作機會,扭轉加拿大長期以來的科學人才外流現象。
科學家回流加拿大
對許多像威爾遜這樣40歲左右的科學家來說,美國長期以來壹直被視為“機會之地”。
但自2025年川普政府上台後,這種情況開始改變:政府削減科研經費、限制科學項目、削弱公共衛生支持。
“美國當前的生物醫學研究環境充滿敵意……在那種環境下,工作變得極不確定。”
威爾遜說,他親眼看到臨床試驗被中途叫停,數百名員工被解雇。
“同事們正在尋找出路,有人談去歐洲,有人談去加拿大或澳大利亞。這種狀況很詭異。”
不過他也坦言,如果沒有“Canada Leads”計劃,他未必會回國。

威爾遜。圖源:CTV News

威爾遜。圖源:CTV News
“有穩定的研究經費、能確保研究真正造福病人,這是我決定的關鍵。”
“Canada Leads”:逆轉科學人才外流
UHN旗下包括多倫多全科醫院、西多倫多醫院和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為該計劃籌集了3,000萬加元慈善資金,是加拿大首個、也是規模最大的科研人才引進項目之壹。
截至目前,已有來自美國、歐洲、日本、新西蘭及加拿大本地的25名科學家簽約加入,另有75個職位將在未來數月填補。
“我們是在傳遞壹個信號,”UHN科學與研究執行副總裁沃特斯(Brad Wouters)說,“加拿大要成為壹個保護並推動科學發展的國家,與當下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他透露,項目反響熱烈,已有600多人登記申請,其中約壹半來自美國,叁分之壹來自加拿大,其余來自全球各地。UHN招聘團隊目前每周發出4到5份聘書。
“過去很多加拿大科學家早期就流向美國,因為資金在那裡……現在,我們終於能把他們留下。”

圖源:xtalks.com
科研危機中的機遇
威爾遜主要研究CAR-T細胞療法,用於治療腦瘤及其他癌症。
在美國,他經歷了項目被叫停、研究人員被裁的痛苦:“那是毀滅性的。研究需要時間和長期投入,當臨床試驗被腰斬,這不僅是浪費金錢,更是對志願病人的背叛。”
威爾遜出生於士嘉堡,是加拿大人,回國後最興奮的是能與傳奇腫瘤學家,加拿大科學家麥德華博士(Dr. Tak Mak)共事。
麥博士於1983年發現T細胞受體,為現代免疫療法奠定基礎。

麥德華博士。圖源:CTV News
“能在他的實驗室工作,簡直像做夢壹樣。我大學時聽過他演講,當時心想:‘這人簡直是神!’”
現年79歲的麥博士表示,威爾遜帶來了現代醫學所需的關鍵能力——將生物學與AI結合的科研技能。“現在壹切醫學都離不開AI,”麥博士說,“我們被幾拾年的海量數據淹沒,若沒有懂得融合生物學、臨床知識和人工智能的人,就無法理解這些數據。威爾遜正是這種人才。”
威爾遜目前正專注研究肝癌、胰腺癌與黑色素瘤,並計劃繼續攻克他在賓大時研究的腦膠質瘤。
加拿大的科研資金缺口
然而,加拿大能像UHN這樣吸引頂尖人才的機構並不多。CTV新聞調查發現,全國范圍內很少有醫院或科研機構主動在全球范圍內招攬受影響的科學家。
UHN科學與研究執行副總裁沃特斯解釋道:“在急診室都快撐不下去的時候,科研往往被認為不那麼緊急。”
加拿大的科研資金主要依賴聯邦政府。但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加拿大目前在G7國家中科研經費排名第六,低於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平。
麥博士直言:“加拿大政府對科研的支持仍遠遠不夠。太多的創新與高薪職位被其他國家搶走。我們必須投資基礎科學,它是未來科技與產業的引擎。”
國家科研倡議組織Support Our Science 的副主任、渥太華大學博士生霍蘭德(Stephen Holland)表示,每投入1加元科研資金,可為加拿大帶來近5倍經濟回報。“加拿大此刻正迎來壹個黃金窗口期,但我們必須建立留才基礎設施,不能只吸引科學家來,還要讓他們留下。”
隨著聯邦預算將在11月4日公布,科研界正密切關注卡尼政府是否會兌現對科研投資的承諾。全國已有2700多名科研人員聯名致信總理馬克·卡尼,呼吁加大基礎研究經費投入。財政部在回復CTV時表示,不會評論預算中“可能或不可能考慮的事項”。
對於威爾遜而言,回國既是新的開始,也是生活的再適應。他壹邊為找房頭疼,壹邊懷念失去的Hudson’s Bay百貨,但也笑著說:“好歹我現在能隨時喝到Tim Hortons的咖啡了——新鮮、實惠、還不錯。”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