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 《紐時》訃告丨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楊振寧逝世
Chen Ning Yang, Nobel-Winning Physicist, Is Dead at 103
他與同事李政道於1956年提出“自然界肆大基本力之壹可能違背物理定律”,這壹觀點曾引起轟動。
這是1963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他的同事弗裡曼·戴森曾評價,楊振寧對數學美感的感知“能將他最不起眼的計算轉化為微型藝術作品”。圖片來源:羅伯特·W·凱利/生活圖片集,蓋蒂圖片社供圖
作者:喬治·約翰遜
2025年10月18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2:56更新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於周六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他對數學美感的敏銳把握,曾幫助人類揭示出自然界運行規律中壹個出人意料的“褶皺”。
楊振寧的逝世由北京清華大學宣布,他在該校任教多年。
1956年,楊振寧與同事、物理學家李政道共同提出壹個觀點:自然界肆大基本力之壹,可能違背“宇稱守恒定律”這壹看似不容置疑的原則。該定律的核心是“壹種物理現象與其鏡像應表現完全壹致”。他們的預測很快通過實驗得到證實,兩人也因此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9年,楊振寧從紐約(专题)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現石溪大學)退休時,著名物理學家、同事弗裡曼·戴森稱他是“20世紀物理學界最傑出的‘風格大師’”,僅遜色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保羅·狄拉克。
戴森評價道,楊振寧對數學美感的感知“既能將他最不起眼的計算轉化為微型藝術作品,也能將他更深刻的理論推測打造成傳世傑作”。
晚年的楊振寧在中國廣為人知,他積極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2004年,82歲的他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翁帆結婚,名氣進壹步提升。兩人相識於1995年,當時翁帆在壹場國際物理學研討會上擔任翻譯。據《中國日報》報道,楊振寧曾稱翁帆是他“上帝賜予的最後壹份禮物”。
楊振寧常以“弗蘭克”(取自本傑明·富蘭克林)為英文名。他屬於贰戰後那壹代年輕理論物理學家,當時人類發現宇宙射線中存在大量奇特的新粒子,亟待科學解釋。1956年,他與李政道專注研究其中最奇特的壹種粒子——如今被稱為“K介子”或“Ka子”。這種粒子最初是通過氣球搭載的探測器及山頂觀測設備記錄的軌跡被發現的。
有時,K介子會衰變為兩個更小的“π介子”,有時則衰變為叁個。這壹現象本身並不異常,但它的衰變方式似乎違背了“宇稱守恒定律”——而這壹“鏡像對稱性”原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規律。
當時的物理學家不願接受“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於這類核衰變”的結論,於是被迫提出“存在兩種K介子”的假設,並將它們分別命名為“θ介子”與“τ介子”。這兩種介子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僅衰變方式不同。
與許多理論物理學家壹樣,楊振寧與李政道也懷疑這種“兩種介子”的解釋只是權宜之計——是為回避棘手實驗結果而臨時提出的假設。1956年春,當時任職於美國新澤西(专题)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並在長島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兼職的楊振寧,前往紐約市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李政道進行定期會面。
兩人在附近壹家中餐館共進午餐時,直面了壹個可能性:弱核力(核衰變的“驅動力”)可能不遵循鏡像對稱性。同年秋季,他們在《物理評論》期刊發表了壹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提出了驗證這壹猜想的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吳健雄接受了這壹挑戰。她在華盛頓國家標准局(現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開展實驗,證實弱核力確實會破壞宇稱守恒。實驗顯示,原子核衰變時,向某壹方向發射的電子數量多於另壹方向——對稱性並不成立。
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評選機構所在地)的“慢節奏”流程罕見提速,1957年,這兩位物理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獎——這或許是史上“最快頒發”的諾貝爾獎之壹。他們也是首批華裔(专题)諾貝爾獎得主。此後,人們常將“李楊”或“楊李”並稱,仿佛他們是壹個整體,卻不知兩人的關系當時已出現裂痕。
楊振寧於1922年10月1日(部分公開資料記載為9月22日)出生在中國合肥,位於上海以西約300英裡處。他是楊武之與羅孟華夫婦伍個孩子中的長子,父親楊武之是壹名數學教授。
楊振寧的童年與少年時期多在北京度過,但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壹家人逃往南方的昆明。1940年,日軍為切斷英國向中國國民黨軍隊輸送物資的“滇緬公路”(公路終點為昆明),對楊家所在的庭院進行了轟炸。轟炸後,壹家人遷往郊區。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他與同事李政道於1956年提出“自然界肆大基本力之壹可能違背物理定律”,這壹觀點曾引起轟動。
這是1963年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他的同事弗裡曼·戴森曾評價,楊振寧對數學美感的感知“能將他最不起眼的計算轉化為微型藝術作品”。圖片來源:羅伯特·W·凱利/生活圖片集,蓋蒂圖片社供圖
作者:喬治·約翰遜
2025年10月18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2:56更新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於周六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他對數學美感的敏銳把握,曾幫助人類揭示出自然界運行規律中壹個出人意料的“褶皺”。
楊振寧的逝世由北京清華大學宣布,他在該校任教多年。
1956年,楊振寧與同事、物理學家李政道共同提出壹個觀點:自然界肆大基本力之壹,可能違背“宇稱守恒定律”這壹看似不容置疑的原則。該定律的核心是“壹種物理現象與其鏡像應表現完全壹致”。他們的預測很快通過實驗得到證實,兩人也因此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9年,楊振寧從紐約(专题)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現石溪大學)退休時,著名物理學家、同事弗裡曼·戴森稱他是“20世紀物理學界最傑出的‘風格大師’”,僅遜色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保羅·狄拉克。
戴森評價道,楊振寧對數學美感的感知“既能將他最不起眼的計算轉化為微型藝術作品,也能將他更深刻的理論推測打造成傳世傑作”。
晚年的楊振寧在中國廣為人知,他積極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2004年,82歲的他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翁帆結婚,名氣進壹步提升。兩人相識於1995年,當時翁帆在壹場國際物理學研討會上擔任翻譯。據《中國日報》報道,楊振寧曾稱翁帆是他“上帝賜予的最後壹份禮物”。
楊振寧常以“弗蘭克”(取自本傑明·富蘭克林)為英文名。他屬於贰戰後那壹代年輕理論物理學家,當時人類發現宇宙射線中存在大量奇特的新粒子,亟待科學解釋。1956年,他與李政道專注研究其中最奇特的壹種粒子——如今被稱為“K介子”或“Ka子”。這種粒子最初是通過氣球搭載的探測器及山頂觀測設備記錄的軌跡被發現的。
有時,K介子會衰變為兩個更小的“π介子”,有時則衰變為叁個。這壹現象本身並不異常,但它的衰變方式似乎違背了“宇稱守恒定律”——而這壹“鏡像對稱性”原則,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規律。
當時的物理學家不願接受“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於這類核衰變”的結論,於是被迫提出“存在兩種K介子”的假設,並將它們分別命名為“θ介子”與“τ介子”。這兩種介子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僅衰變方式不同。
與許多理論物理學家壹樣,楊振寧與李政道也懷疑這種“兩種介子”的解釋只是權宜之計——是為回避棘手實驗結果而臨時提出的假設。1956年春,當時任職於美國新澤西(专题)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並在長島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兼職的楊振寧,前往紐約市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李政道進行定期會面。
兩人在附近壹家中餐館共進午餐時,直面了壹個可能性:弱核力(核衰變的“驅動力”)可能不遵循鏡像對稱性。同年秋季,他們在《物理評論》期刊發表了壹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提出了驗證這壹猜想的方法。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吳健雄接受了這壹挑戰。她在華盛頓國家標准局(現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開展實驗,證實弱核力確實會破壞宇稱守恒。實驗顯示,原子核衰變時,向某壹方向發射的電子數量多於另壹方向——對稱性並不成立。
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評選機構所在地)的“慢節奏”流程罕見提速,1957年,這兩位物理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獎——這或許是史上“最快頒發”的諾貝爾獎之壹。他們也是首批華裔(专题)諾貝爾獎得主。此後,人們常將“李楊”或“楊李”並稱,仿佛他們是壹個整體,卻不知兩人的關系當時已出現裂痕。
楊振寧於1922年10月1日(部分公開資料記載為9月22日)出生在中國合肥,位於上海以西約300英裡處。他是楊武之與羅孟華夫婦伍個孩子中的長子,父親楊武之是壹名數學教授。
楊振寧的童年與少年時期多在北京度過,但隨著抗日戰爭爆發,壹家人逃往南方的昆明。1940年,日軍為切斷英國向中國國民黨軍隊輸送物資的“滇緬公路”(公路終點為昆明),對楊家所在的庭院進行了轟炸。轟炸後,壹家人遷往郊區。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