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多少人算合理?

我们总听人说“财政负担重”,一个县城要养多少“吃财政饭”的人。
但有没有想过,这个“财政供养人员”的队伍,到底有多庞大?
多少人算合理,多少人算多呢?
过去不少研究都觉得,咱们的公共部门人有点儿多,精简机构这事的空间还很大。
之前有学者发现,公共部门的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就像一个倒过来的“U”形:一开始,人多点能促进发展,但人再多下去,就成了拖累,甚至会抢了社会上其他工作的饭碗。
简单说,咱们庞大的人员规模,不仅让财政压力山大,而且似乎也没让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跟着提上去。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看。
他们觉得,问题不在于人“绝对”多,而是“不该多的地方人挤人,该有人的地方没人干”,是结构出了问题。
可惜的是,想搞清楚具体数字太难了,因为2009年之后,官方就不再公布详细数据了。
这让后面的研究,总有点“盲人摸象”的意思,靠着零星的调查,很难拼出一幅完整的画像。
好在,最近复旦大学的三位学者(张军、马欣榕、刘志阔)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他们从各种官方统计的犄角旮旯里搜集数据,估算出了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真实规模和结构,总算填补了这些年的数据空白。

今天,我就借着他们研究里的干货,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开始讨论之前,首先要知道财政供养人员包含了哪些,不要简单的将其等价于公务员。
财政供养人员,通俗来说就是由国家财政(也就是老百姓交的税)直接发工资或承担福利的人。
他们的工作单位属于政府部门或公立机构,相当于 “吃公家饭” 的群体。
不过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范围,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最核心的 “铁饭碗”——公务员和在编事业单位人员
这部分人是财政供养的 “主力”,特点是有正式编制、工资福利全由财政兜底。
首先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比如政府里的科员、公安局的警察、法院的法官等,他们的工资、奖金、社保都来自财政预算。
关于全国公务员总数的问题,人社部仅对外公布了两次统计数据,即2015年和2016年。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公务员719万人。
此后,人社部就没有继续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显然这不是由于数据缺失或统计能力不足导致。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