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養了7000萬人?越來越多人集中在體制內

壹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相比於“體制內”退休人員動輒六柒千人民幣的豐厚養老金,在企業打拼的“體制外”退休人員平均只有叁千人民幣左右的養老金,從鄉村來到城市奮斗的年輕人的農民父母們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只有143元人民幣。
公允地說,無論是考慮到政府治理的需要還是考慮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讓財政供養人員規模保持在合理范圍,給予公務員適當優待以吸引人才,都是必要之舉。但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不能持續上升,給予公務員的優待應該公開、透明、合理。財政供養的工作人員,終究是服務人民、服務社會,本身並不直接產生財富,其規模與待遇應該在財政承受范圍之內,不能反過來擠壓社會的發展空間。
只有當財政供養人員的規模、待遇在公開透明的合理范圍之內,只有當財政供養人員的工作讓人民和社會滿意,只有當財政供養人員在與“體制外”人員的良性互動中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整個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中國現代化事業才能不斷向前推進。這意味著從中國長遠健康發展考慮,應當努力將體制成本保持在合理范圍,應該努力縮小“體制內”人員和“體制外”人員的養老金待遇差距,應該通過現代化治理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適度精簡機構和人員來節用裕民。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