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打破"35岁门槛" 释放何种信号?

今天(10月15日)8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启动,共计划招录3.81万人。


本次招考最引人注目的,是国考首次打破了“35岁门槛”。《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显示,国考打破了“35岁上限”,要求报考者年龄为38周岁以下。

而对硕博应届毕业生,年龄要求更宽松,放宽到43周岁以下。由此,报考者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从40岁提高到43岁。

对此,社会普遍寄予了高度关注。毕竟,从难度和价值上说,国考被称为国内考试天花板是不为过的。

连国考都不再强制要求“35岁以下”,相信是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对其他所有挑挑拣拣的用人单位发出一句拷问——“你怎么好意思还坚持35岁以下?”

01

近些年,公务员考试放宽年龄限制不是个例,各地都已经在尝试突破。

比如根据此前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报考条件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山东、新疆、贵州等地发布的事业单位招聘公告显示,将部分岗位年龄要求放宽至45周岁以下;四川眉山和遂宁等地将招聘年龄限制放宽至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

这些放宽的幅度,和国考基本一致。这说明突破35岁限制,已经从地方探索凝聚成共识了。

仔细想想,为什么社会上形成了“35岁门槛”这样的印象,相当程度就来自于考公考编的要求。此前在很多招考要求里,35岁就是被明确标记的,包括国考。

1994年6月,《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发布,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年龄为35岁以下”。2019年,中组部修订《公务员录用规定》,明确报考公务员的年龄要求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此后,这一标准被一些事业单位及企业在招聘时采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常说的职场“35岁危机”都是考公考编造成的,但“35岁以下”的硬性门槛在长期的信息传播与招聘实践中起到了“符号放大”的作用:它被不少用人单位拿来参照,当作简化筛选的省事阈值。

“35岁门槛”当然也不仅限于求职,在晋升提拔时这同样异化成了一种刻度。比如此外还有“35岁危机”的说法——在企业,35岁没有升到管理层,就很有可能被优化。

于是,制度性门槛与市场用工惯性相互强化,才塑造了大众印象中的“35岁门槛”。

而要打破这个近乎魔咒一般的年龄,很多人都想到了,就是从公务员考试切入。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都曾在全国“两会”的场合公开建议取消公务员遴选的35岁门槛。

在巨大的呼声之下,如今终于迎来了国考松动,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垂范。

02


其实已经有不少人指出,这次年龄放宽的幅度,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节奏几乎同步。

延迟退休的方案,是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

可见,国考放宽是3岁,延迟退休也是3岁。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考放宽年龄和延迟退休一定有什么紧密关联,而是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一个现实——过于严苛的年龄限制,已经不太适合今天的人口形势。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这个数字绝对值似乎不高,但这其实是个平均数,代表普遍的教育延长。

尤其是随着大学和研究生的快速扩招,那些能够应对海量的行测题、写出高质量申论的高素质人才,很多人毕业的时候早已经不年轻了。

如今本科生毕业年龄普遍在22岁左右,硕士在25岁,博士在28岁。这当然是非常理想的情况,中间不存在任何复读、二战三战之类的情况。

如果他们一毕业就瞄准公务员考试,似乎这个时间距离他们碰到上限,哪怕是此前的35岁和40岁上限,似乎都很遥远。

但现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很多人未必能一战升学,很多人未必大学一毕业就考公考编,即便考公考编也未见得就能一次上岸。你如果在社交平台一搜,就该知道闷头学习、N战考公的人有多少了。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习特会未谈台湾:不谈本身即信号 中美技术性喘息 释放错误信号!共和党人罕见怒批川普
    信号明确!习将掌权到至少2030年  (2条评论) 加国顶尖1%收入门槛 收入要这个数
    川普召集盟友打破中共稀土战略(图 AI热潮快崩了?出现这信号,就该逃命
    帮用户打破信息茧房,腾讯已成立正能量算法工作专班 拼污染拼劳力拼技术,西方如何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
    四中全会刚过 一连几个信号不寻常 纽森、哈里斯释放2028参选总统信号 特朗普回应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