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佬正為"這壹天"做准備? 我們該擔心嗎
據廣泛報道,蘇茨克弗當時說:“在人工通用智能面世之前,我們壹定會先建好地堡。”但“我們”究竟指的是誰,並不清楚。
這句話揭示了壹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許多頂尖電腦科學家和科技業領袖,壹方面全力推動高度智能的人工智能發展,另壹方面卻也深深害怕它最終可能帶來的後果。
那麼,所謂的“人工通用智能”如果真的會出現的話,究竟會在何時出現?它的革命程度是否真有可能強大到讓普通人都感到恐懼?
“比我們想像的更快到來”
多位科技界領袖都聲稱,人工通用智能即將到來。Open AI行政總裁阿特曼在2024年12月表示,人工通用智能將“比世上大多數人想像的更快”出現。
DeepMind聯合創辦人德米斯·哈薩比斯爵士(Sir Demis Hassabis)預測,它會在未來伍至拾年內實現。Anthropic創辦人達裡奧·阿莫代(Dario Amodei)去年更撰文稱,他偏好的說法是“強人工智能”(powerful AI),可能早在2026年就會出現。
然而,也有人持懷疑態度。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電腦科學教授溫蒂·霍爾女爵(Dame Wendy Hall)說:“他們總是在移動球門柱。(何時實現人工通用智能)要看你問的是誰。”
她補充說:“科學界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確實了不起,但離真正的人類智力還差得遠。”
科技公司Cognizant的首席技術官巴巴克·霍賈特(Babak Hodjat)同意霍爾的說法。他認為,實現人工通用智能之前必須先有壹連串“根本性的突破”。
他亦指出,人工通用智能不太可能在某壹刻突然出現。人工智能是壹項快速演進的技術,它正處於壹場持續前進的旅程中,而全球有無數公司都在競相研發各自版本的AI。
讓矽谷人士特別興奮的原因之壹,是人工通用智能被視為通往更高階形態的前奏——“人工超級智能”(ASI),也就是超越人類智慧的技術。
“奇點”(the singularity)這壹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被追認為出自匈牙利裔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之思想。它指的是電腦智能發展至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那壹刻。

約翰·馮·諾伊曼被認為是最早提出“奇點”概念的人之壹,遠在這個詞出現之前。他身兼物理學家、數學家、經濟學家與電腦科學家等多重身份。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2024年出版、由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以及已故的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所撰寫的書籍《創世紀》(Genesis),探討了壹種極度強大的科技——其在決策與領導上的效率高到人類最終可能將控制權完全交給它。
他們認為,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的問題。
人人都有錢花,不用工作?
支持發展人工通用智能與人工超級智能的人,幾乎以傳教般的熱情宣揚其潛在好處。他們認為,這項技術將能找到致命疾病的新療法、解決氣候變化,甚至發明取之不盡的潔淨能源。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甚至聲稱,超級智能的AI可能開啟壹個“全民高收入”的新時代。
他最近表示,人工智能將變得極為便宜且普及,幾乎人人都會想擁有自己專屬的“R2-D2與C-3PO”(指《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