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2国财富追猎 许家印"巨额信托崩盘"只是前菜
随着调查的持续进行,曾经被视为资产保护“防火墙”的离岸信托,如今在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下现出原形,而未来或有更多防火墙、保险箱被击破和寻回。
许家印判决引发连锁反应
家族信托还有用吗?
许家印信托被击穿的判决,意义不仅在于改写了个人财富,更在法律界、财富管理行业及跨境资产配置领域引发连锁震动。
北大汇丰商学院智库世界经济副研究员朱兆一认为,香港法院的判决意味着,无论信托架构多么复杂、设立在哪个离岸中心,只要存在欺诈债权人的意图,法院都有权穿透法律形式,追索底层资产。
“该案还推动跨境司法协作深化,目前清盘人已向英国法院申请承认判决,美国信托也面临被撤销风险,未来跨境避债行为将面临更严密的法律围剿”。
据透露,许家印信托案曝光后,多家信托机构紧急调整业务流程,对资金来源审查、控制权条款设计、设立时机评估等环节提出更严格要求。以前部分客户试图“突击设托”转移资产,现在这类需求已无人敢接。
这预示着信托行业将逐步回归本质,核心诉求从“如何通过信托隐藏资产”转变为“如何设立合法稳健的信托”,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信号。
实际上,许家印的问题不在于信托工具本身,而在于违背了基本原则。北京邦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柴青海认为,香港法院的这一裁决体现了信托法的核心原则——信托不能作为欺诈债权人的工具。
首先信托财产需要具有合法性,这是其资产隔离功能的重要前提。当信托财产被认定为非法所得时,其资产隔离功能将不复存在,例如“南通4143万信托案”中的信托账户4143万余元就被法院以履行刑事退赔义务直接划扣。再者,信托目的必须合法,不能违背公序良俗。此外,信托运作也不能违法,这些都是基本原则。
的确,法律面前没有“特权”,任何基于违法意图的金融设计,终将被依法追责。而只有在维护信托正常功能的同时,防范其被用作逃债工具,才能真正发挥信托在财富传承中的价值。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