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错了? 中国不会这样"入侵"台湾
中国视角”来规划入侵台湾,试图理解北京可能采取的行动路径。结果显示,传统美方预设的“大规模登陆战”或“中国先发制人攻击美国”的剧本,或许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思维。
推演指出,北京更可能选择有限飞弹打击、政治威胁还有诱惑投降的策略,借由“克制的武力”和“算计的政治”迫使台湾屈服,同时避免引发美军介入。这场实验揭露,美方若只为“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忽略“中国认为能赢”的战争,未来恐在台海危机中陷入战略盲区。
2025年8月,25名国际专家齐聚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进行1场极为罕见的兵推:以“中国视角”规划入侵台湾的行动。为期两天的推演中,学者、政策分析师,以及现任与前任美国政府官员放下平日惯常的防御立场,试图进入北京的进攻性战略思维。他们讨论的不是美国应该如何回应中国的侵略,而是中国如何克服阻止它夺取台湾的各种障碍。
这场“角色互换”让人不安,主导美国军事规划的传统入侵情境,例如中国对台湾发动大规模登陆战、对美军基地先发制人的攻击,可能误判北京的计算逻辑。正如这场兵推所揭示的,若要理解中国意图,分析人士应更重视那些以较少武力、更多政治算计达成“统一”目标的可行替代方案。

美国只准备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
这场兵推要求与会者正面思考中国战略的制定者会遭遇的实际问题,例如:需要多大规模的武力,才能迫使台北投降而不引发美国介入?台湾可能接受何种投降条件?北京该如何从军事行动过渡到政治控制,最终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战后秩序?
这些问题暴露出美国战略思维的缺口。美方多数兵推专注于作战层面的互动,舰队调动、飞弹攻势、伤亡比例、登陆部队的南北分布等,焦点几乎完全放在“入侵”情境上,鲜少关注军事决策背后的政治脉络。这种狭隘思维造成盲点:美国正为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中国认为能赢的那1场。
中国会设法避免“先攻击美军”
兵推中出现3种最受讨论的战略路径:1. 有限飞弹攻击搭配外交最后通牒,以吓阻取代入侵。2. 渐进式升级行动,不直接攻击美军。3. 开战即重创美军力量,让台湾立即面对“孤立现实”。这3种情境反映对风险承受度和美国决心的不同假设。
当与会者从北京的视角思考时,很快意识到“攻击美军”其实缺乏战略意义。许多分析家都假设中国会像珍珠港那样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然而,为何要主动与美国开战,而不是设法避免?
若中国在开战初期不攻击美国、日本等国,美方并无必然介入的保证。熟悉美国政治现实的中国决策者明白,若美军未遭攻击,任何美国政府都难以直接开战。这正是许多美方兵推设计“中国先攻击美军”情节的原因,否则战争根本难以启动。
中国不弱但“谨慎”,登陆战易暴露
因此,最合理的情境变成:中国以精准飞弹打击,并瘫痪台湾的军事基础设施,同时提出“宽松的投降条件”:地方自治、保留民主制度、维持最小程度的中国行政介入。给台湾的信息是“接受有利条件完成统一,否则面临毁灭”,给华府及美国民众的信息则是“这是中国内政,美国人不值得为此丧命”。
不过,类似“港式自治”的承诺在香港经历镇压后早已失去公信力。台湾人还会相信北京的承诺吗?即使不信,又有更好的选择吗?这揭示关键不确定性:北京能否同时让威胁具说服力、投降条件又足够诱人。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美国雪城大学日前举行1场前所未有的兵棋推演,25名国际专家首度以“推演指出,北京更可能选择有限飞弹打击、政治威胁还有诱惑投降的策略,借由“克制的武力”和“算计的政治”迫使台湾屈服,同时避免引发美军介入。这场实验揭露,美方若只为“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忽略“中国认为能赢”的战争,未来恐在台海危机中陷入战略盲区。
2025年8月,25名国际专家齐聚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进行1场极为罕见的兵推:以“中国视角”规划入侵台湾的行动。为期两天的推演中,学者、政策分析师,以及现任与前任美国政府官员放下平日惯常的防御立场,试图进入北京的进攻性战略思维。他们讨论的不是美国应该如何回应中国的侵略,而是中国如何克服阻止它夺取台湾的各种障碍。
这场“角色互换”让人不安,主导美国军事规划的传统入侵情境,例如中国对台湾发动大规模登陆战、对美军基地先发制人的攻击,可能误判北京的计算逻辑。正如这场兵推所揭示的,若要理解中国意图,分析人士应更重视那些以较少武力、更多政治算计达成“统一”目标的可行替代方案。

美国只准备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
这场兵推要求与会者正面思考中国战略的制定者会遭遇的实际问题,例如:需要多大规模的武力,才能迫使台北投降而不引发美国介入?台湾可能接受何种投降条件?北京该如何从军事行动过渡到政治控制,最终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战后秩序?
这些问题暴露出美国战略思维的缺口。美方多数兵推专注于作战层面的互动,舰队调动、飞弹攻势、伤亡比例、登陆部队的南北分布等,焦点几乎完全放在“入侵”情境上,鲜少关注军事决策背后的政治脉络。这种狭隘思维造成盲点:美国正为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中国认为能赢的那1场。
中国会设法避免“先攻击美军”
兵推中出现3种最受讨论的战略路径:1. 有限飞弹攻击搭配外交最后通牒,以吓阻取代入侵。2. 渐进式升级行动,不直接攻击美军。3. 开战即重创美军力量,让台湾立即面对“孤立现实”。这3种情境反映对风险承受度和美国决心的不同假设。
当与会者从北京的视角思考时,很快意识到“攻击美军”其实缺乏战略意义。许多分析家都假设中国会像珍珠港那样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然而,为何要主动与美国开战,而不是设法避免?
若中国在开战初期不攻击美国、日本等国,美方并无必然介入的保证。熟悉美国政治现实的中国决策者明白,若美军未遭攻击,任何美国政府都难以直接开战。这正是许多美方兵推设计“中国先攻击美军”情节的原因,否则战争根本难以启动。
中国不弱但“谨慎”,登陆战易暴露
因此,最合理的情境变成:中国以精准飞弹打击,并瘫痪台湾的军事基础设施,同时提出“宽松的投降条件”:地方自治、保留民主制度、维持最小程度的中国行政介入。给台湾的信息是“接受有利条件完成统一,否则面临毁灭”,给华府及美国民众的信息则是“这是中国内政,美国人不值得为此丧命”。
不过,类似“港式自治”的承诺在香港经历镇压后早已失去公信力。台湾人还会相信北京的承诺吗?即使不信,又有更好的选择吗?这揭示关键不确定性:北京能否同时让威胁具说服力、投降条件又足够诱人。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