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错了? 中国不会这样"入侵"台湾
中国视角”来规划入侵台湾,试图理解北京可能采取的行动路径。结果显示,传统美方预设的“大规模登陆战”或“中国先发制人攻击美国”的剧本,或许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思维。
推演指出,北京更可能选择有限飞弹打击、政治威胁还有诱惑投降的策略,借由“克制的武力”和“算计的政治”迫使台湾屈服,同时避免引发美军介入。这场实验揭露,美方若只为“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忽略“中国认为能赢”的战争,未来恐在台海危机中陷入战略盲区。
2025年8月,25名国际专家齐聚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进行1场极为罕见的兵推:以“中国视角”规划入侵台湾的行动。为期两天的推演中,学者、政策分析师,以及现任与前任美国政府官员放下平日惯常的防御立场,试图进入北京的进攻性战略思维。他们讨论的不是美国应该如何回应中国的侵略,而是中国如何克服阻止它夺取台湾的各种障碍。
这场“角色互换”让人不安,主导美国军事规划的传统入侵情境,例如中国对台湾发动大规模登陆战、对美军基地先发制人的攻击,可能误判北京的计算逻辑。正如这场兵推所揭示的,若要理解中国意图,分析人士应更重视那些以较少武力、更多政治算计达成“统一”目标的可行替代方案。

美国只准备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
这场兵推要求与会者正面思考中国战略的制定者会遭遇的实际问题,例如:需要多大规模的武力,才能迫使台北投降而不引发美国介入?台湾可能接受何种投降条件?北京该如何从军事行动过渡到政治控制,最终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战后秩序?
这些问题暴露出美国战略思维的缺口。美方多数兵推专注于作战层面的互动,舰队调动、飞弹攻势、伤亡比例、登陆部队的南北分布等,焦点几乎完全放在“入侵”情境上,鲜少关注军事决策背后的政治脉络。这种狭隘思维造成盲点:美国正为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中国认为能赢的那1场。
中国会设法避免“先攻击美军”
兵推中出现3种最受讨论的战略路径:1. 有限飞弹攻击搭配外交最后通牒,以吓阻取代入侵。2. 渐进式升级行动,不直接攻击美军。3. 开战即重创美军力量,让台湾立即面对“孤立现实”。这3种情境反映对风险承受度和美国决心的不同假设。
当与会者从北京的视角思考时,很快意识到“攻击美军”其实缺乏战略意义。许多分析家都假设中国会像珍珠港那样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然而,为何要主动与美国开战,而不是设法避免?
若中国在开战初期不攻击美国、日本等国,美方并无必然介入的保证。熟悉美国政治现实的中国决策者明白,若美军未遭攻击,任何美国政府都难以直接开战。这正是许多美方兵推设计“中国先攻击美军”情节的原因,否则战争根本难以启动。
中国不弱但“谨慎”,登陆战易暴露
因此,最合理的情境变成:中国以精准飞弹打击,并瘫痪台湾的军事基础设施,同时提出“宽松的投降条件”:地方自治、保留民主制度、维持最小程度的中国行政介入。给台湾的信息是“接受有利条件完成统一,否则面临毁灭”,给华府及美国民众的信息则是“这是中国内政,美国人不值得为此丧命”。
不过,类似“港式自治”的承诺在香港经历镇压后早已失去公信力。台湾人还会相信北京的承诺吗?即使不信,又有更好的选择吗?这揭示关键不确定性:北京能否同时让威胁具说服力、投降条件又足够诱人。
这场兵推让与会者正视现实:虽然解放军经历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但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未曾打过大型战争,也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登陆作战。后勤能力未受考验,指挥系统仍受政治干预。
相较于许多把解放军描绘成高度协调战力的美方兵推,从北京的视角看,情况恐怕更加谨慎。这并不意味中国“弱”,而是“谨慎”。为何要冒险进行诺曼第式登陆,而不以飞弹打击和经济封锁达成同样效果?为何要冒著溃败风险打硬仗,而非以政治胜利取代军事胜利?
这种谨慎也体现在时间表上。大规模登陆作战需要好几周到好几个月做准备,过程极易暴露。
台湾需要“抗压能力”而非海滩防线
这场兵推也对传统吓阻思维提出3大挑战:吓阻不能只聚焦“击退入侵”。若中国偏好有限打击和政治威逼,台湾需要的是“抗压能力”而非单纯的海滩防线,必须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心理韧性、维持政治团结,并预先破坏北京的诱降策略。
美国介入的不确定性,主导著中国的每步决策。可信吓阻不仅取决于(美国)总统的声明或前线部署,更取决于中国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判断,总统是否敢动武、国会是否支持、民意能否接受伤亡、盟友是否愿意共同行动。
最后是须防止中国取得“政治胜利”。如果北京相信能以有限武力和优惠条件达成统一,传统的军事吓阻便会失效。因此,比军事弱点更危险的,是台湾的政治脆弱性:当中国真正越过军事门槛、外援渺茫,北京又开出诱人条件时,可能足以削弱台湾民众的战意。
有效吓阻须深入理解“中国式战争”
这场兵推结束时,仍有多项重大争议未决。其中之一是封锁战略:有与会者认为这是理想的渐进压力手段,也有人指出,这恐会引来美军干预、让台湾军方提前动员,或导致局势迅速失控。
另1项争论是时机问题:有人主张中国必须在本世纪末前动手,趁军力优势仍在。也有人认为时机或与72岁的习近平个人遗志有关,他希望生前完成统一台湾。也有人认为时间反而站在中国这边,因为台湾经济依赖中国,年轻世代的反共意识淡化,传统与核战力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这些分歧揭露了北京的决策逻辑仍充满不确定性,任何自以为掌握中国“红线”或“时间表”的美国规划者,恐怕都在自欺欺人。
这场兵推也显示,最危险的情境未必是最戏剧化的那种。对中国的有效吓阻不只要了解它的军事能力,更要理解它的未来战争构想、领导层的疑虑及决策困境。兵推除了要推演军事场景,还要推演政治过程,深入理解北京心目中的“台海战争样貌”。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美国雪城大学日前举行1场前所未有的兵棋推演,25名国际专家首度以“推演指出,北京更可能选择有限飞弹打击、政治威胁还有诱惑投降的策略,借由“克制的武力”和“算计的政治”迫使台湾屈服,同时避免引发美军介入。这场实验揭露,美方若只为“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忽略“中国认为能赢”的战争,未来恐在台海危机中陷入战略盲区。
2025年8月,25名国际专家齐聚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进行1场极为罕见的兵推:以“中国视角”规划入侵台湾的行动。为期两天的推演中,学者、政策分析师,以及现任与前任美国政府官员放下平日惯常的防御立场,试图进入北京的进攻性战略思维。他们讨论的不是美国应该如何回应中国的侵略,而是中国如何克服阻止它夺取台湾的各种障碍。
这场“角色互换”让人不安,主导美国军事规划的传统入侵情境,例如中国对台湾发动大规模登陆战、对美军基地先发制人的攻击,可能误判北京的计算逻辑。正如这场兵推所揭示的,若要理解中国意图,分析人士应更重视那些以较少武力、更多政治算计达成“统一”目标的可行替代方案。

美国只准备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
这场兵推要求与会者正面思考中国战略的制定者会遭遇的实际问题,例如:需要多大规模的武力,才能迫使台北投降而不引发美国介入?台湾可能接受何种投降条件?北京该如何从军事行动过渡到政治控制,最终建立有利于自身的战后秩序?
这些问题暴露出美国战略思维的缺口。美方多数兵推专注于作战层面的互动,舰队调动、飞弹攻势、伤亡比例、登陆部队的南北分布等,焦点几乎完全放在“入侵”情境上,鲜少关注军事决策背后的政治脉络。这种狭隘思维造成盲点:美国正为它“能打或想打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中国认为能赢的那1场。
中国会设法避免“先攻击美军”
兵推中出现3种最受讨论的战略路径:1. 有限飞弹攻击搭配外交最后通牒,以吓阻取代入侵。2. 渐进式升级行动,不直接攻击美军。3. 开战即重创美军力量,让台湾立即面对“孤立现实”。这3种情境反映对风险承受度和美国决心的不同假设。
当与会者从北京的视角思考时,很快意识到“攻击美军”其实缺乏战略意义。许多分析家都假设中国会像珍珠港那样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然而,为何要主动与美国开战,而不是设法避免?
若中国在开战初期不攻击美国、日本等国,美方并无必然介入的保证。熟悉美国政治现实的中国决策者明白,若美军未遭攻击,任何美国政府都难以直接开战。这正是许多美方兵推设计“中国先攻击美军”情节的原因,否则战争根本难以启动。
中国不弱但“谨慎”,登陆战易暴露
因此,最合理的情境变成:中国以精准飞弹打击,并瘫痪台湾的军事基础设施,同时提出“宽松的投降条件”:地方自治、保留民主制度、维持最小程度的中国行政介入。给台湾的信息是“接受有利条件完成统一,否则面临毁灭”,给华府及美国民众的信息则是“这是中国内政,美国人不值得为此丧命”。
不过,类似“港式自治”的承诺在香港经历镇压后早已失去公信力。台湾人还会相信北京的承诺吗?即使不信,又有更好的选择吗?这揭示关键不确定性:北京能否同时让威胁具说服力、投降条件又足够诱人。
这场兵推让与会者正视现实:虽然解放军经历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但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未曾打过大型战争,也从未进行过大规模登陆作战。后勤能力未受考验,指挥系统仍受政治干预。
相较于许多把解放军描绘成高度协调战力的美方兵推,从北京的视角看,情况恐怕更加谨慎。这并不意味中国“弱”,而是“谨慎”。为何要冒险进行诺曼第式登陆,而不以飞弹打击和经济封锁达成同样效果?为何要冒著溃败风险打硬仗,而非以政治胜利取代军事胜利?
这种谨慎也体现在时间表上。大规模登陆作战需要好几周到好几个月做准备,过程极易暴露。
台湾需要“抗压能力”而非海滩防线
这场兵推也对传统吓阻思维提出3大挑战:吓阻不能只聚焦“击退入侵”。若中国偏好有限打击和政治威逼,台湾需要的是“抗压能力”而非单纯的海滩防线,必须强化基础设施、提升心理韧性、维持政治团结,并预先破坏北京的诱降策略。
美国介入的不确定性,主导著中国的每步决策。可信吓阻不仅取决于(美国)总统的声明或前线部署,更取决于中国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判断,总统是否敢动武、国会是否支持、民意能否接受伤亡、盟友是否愿意共同行动。
最后是须防止中国取得“政治胜利”。如果北京相信能以有限武力和优惠条件达成统一,传统的军事吓阻便会失效。因此,比军事弱点更危险的,是台湾的政治脆弱性:当中国真正越过军事门槛、外援渺茫,北京又开出诱人条件时,可能足以削弱台湾民众的战意。
有效吓阻须深入理解“中国式战争”
这场兵推结束时,仍有多项重大争议未决。其中之一是封锁战略:有与会者认为这是理想的渐进压力手段,也有人指出,这恐会引来美军干预、让台湾军方提前动员,或导致局势迅速失控。
另1项争论是时机问题:有人主张中国必须在本世纪末前动手,趁军力优势仍在。也有人认为时机或与72岁的习近平个人遗志有关,他希望生前完成统一台湾。也有人认为时间反而站在中国这边,因为台湾经济依赖中国,年轻世代的反共意识淡化,传统与核战力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这些分歧揭露了北京的决策逻辑仍充满不确定性,任何自以为掌握中国“红线”或“时间表”的美国规划者,恐怕都在自欺欺人。
这场兵推也显示,最危险的情境未必是最戏剧化的那种。对中国的有效吓阻不只要了解它的军事能力,更要理解它的未来战争构想、领导层的疑虑及决策困境。兵推除了要推演军事场景,还要推演政治过程,深入理解北京心目中的“台海战争样貌”。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