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154亿,只是个开始!"国漫之光"又出手了,这次拍得更大
背后以饺子导演为首的创作团队,以及光线在动画领域的顶级布局,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事实也证明,只要用心拍,观众就会给予超乎想象的回报。
而在年初将春节档搅动得“天翻地覆”后,这个国庆档,光线再度出手。
这次他们选择了一个更为宏大的IP——三国。
片名也极具诗意,《三国的星空》,此次上映的是第一部。

除了光线把控视觉品质外,这部《三国的星空》,还有易中天的加持。
皮哥很好奇,在他的编剧和监制下,“三国”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阶段,又会有怎样的新面貌。
影片上映后,皮哥就第一时间走进了影院。
在皮哥看来,《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可以归纳成三个词。
看懂这三个词,整部电影的特点,也就一览无遗了。
01、“真实历史的光与灰”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从历史细节到人物塑造,都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而《三国的星空》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它敢于打破《三国演义》数百年来形成的大众认知和刻板记忆。

在易中天的指导下,它回归了《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为我们呈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三国世界。
三个方面。
第一,是主角,曹操。
电影中的曹操,聚焦他35岁到46岁这一人生关键阶段。
那个时期的曹操,满怀理想和热血,却又不得不在乱世中艰难前行。

电影也通过大量的细节刻画,展现了最初壮志未酬的曹操,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方诸侯的。
从最开始对袁绍不讨伐董卓的激烈反对,到独自讨董失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以后,祭奠“讨董将士”的辛酸。
再到一步步拉起队伍,运筹帷幄,迎回汉帝,发展力量。

可以说,《三国的星空》聚焦的,既是曹操的成长,也是将他从历史的刻板中拉出来,重新审视的剖析。
在权力与理想、生存与道义的反复拉扯中,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迄今最为复杂的历史人物,真实呈现在眼前。

电影最后,其实深埋了一个,大家不怎么能注意到的伏笔。
他收养的小狗麦子在战场上去世后,代表着曹操对汉室信仰的彻底消亡。

整部影片中,曹操一直在以“臣”自称。
但结尾的彩蛋变成,他的称呼变成了“孤”。
他打败了袁绍,自己的称呼,却也变成了与袁绍相同的“孤”。
此时的他已从匡扶汉室的臣子,转变为志在天下的枭雄。

第二,是曹操之外的其他历史人物。
片中还有两个着墨较多的历史人物,也不同于以往的固有认知。
一个,是汉献帝刘协。
片中的刘协,不再是懦弱无能的傀儡皇帝,而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保持着自我意识的少年天子。

虽然活在董卓的掌控下,但他批阅奏折时的细节,让皮哥感同身受。
每批一条,他都要询问身旁的常侍,是否能自己做主。
答案都是“不能”,唯独“后宫申请痰盂”这件小事,他有权力果断拒绝。

可最终,他又决定批准。
这个细节,既体现出他想要“做主”的渴望,也流露出对宫人的恻隐之心。
董卓死后求雨那段,自己宽衣挨了九鞭子,才求得甘霖。
这也说明,刘协是个心系天下和子民的好皇帝,只是生逢乱世,时也命也。

除了刘协,袁绍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他并非单纯的骄傲自大,而是拥有“四世三公”背景下形成的自负与自卑交织的复杂人格。

电影通过对曹操与袁绍,曹操与刘协之间两两关系的发展和转变,将这三个人物形象,区别于《演义》和认知,实际上,本身就是一种类似学术讨论的思辨。

第三,是历史细节的不同。
因为参考史实,所以片中有些历史细节,与我们熟知的《演义》有出入。
比如“衣带诏”这一历史谜题。
影片没有采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密谋刺杀曹操的戏剧化处理,而是基于《三国志》中“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的“辞”字做文章。

刘协的诏书并未要求刺杀曹操,刺杀计划实为董承私谋。
这一改编既符合史料记载的模糊性,也更符合逻辑推理。
当时的曹操已迎奉天子、拥兵自重,刘协若真想除掉他,恐怕找不到能执行的人。

而董承等人假借天子名义除曹,则可能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
这种基于史实空白处的合理演绎,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
可以说,与只会讲故事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也展现了易中天对历史的敬畏。

三方面的“颠覆”,实际上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回归史实、尊重逻辑。
影片依据《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构建人物关系与事件脉络,在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让那些在史书中寥寥数语的人物有了情感的温度、选择的逻辑。

不夸张地说,这种“颠覆”,实则是另一种,对历史更深层的还原。
02、“从马镫到生鱼片,不让‘假历史’穿帮的较真考究”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动画,《三国的星空》最令人赞叹的,是其对历史细节近乎苛刻的考究。
这种考究,是全方位的。
易中天作为监制和编剧,以历史学者的严谨把控着每一个可能“穿帮”的环节。

而美术团队则用一年多时间走访全国130余家博物馆、研究院和遗址,为影片的视觉呈现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这个考究,也大体分三个方面。
其一,是道具的考究。
影片中,大到洛阳城,小到一个酒杯,一种食材,一个马镫,都有深刻的历史依据。
洛阳城参考了汉魏洛阳城遗址,宫殿的斗拱、飞檐、彩绘纹饰都有据可查。

曹操身上的铠甲参考淄博市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铠甲,头盔则取材于徐州博物馆的文物。


刘协随身携带的龙纹玉佩、曹操袁绍对饮时使用的漆耳杯,甚至连小狗麦子的造型,都源自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汉代彩绘陶狗。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汇聚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真实可信的东汉画卷。

最令人叫绝的是,影片还注意到汉代尚未出现马镫这一史实。
尽管马镫的加入,能让骑兵动作设计更流畅。

但创作团队坚持还原历史真相,让片中所有骑兵都采用双腿夹紧马腹的骑乘方式,这其实是一种,对史实的坚守。
其二,是文化的考究。
这部电影,实际上是文化的集大成者。
片子则通过颜色、美食、诗词等各种元素,渗透在叙事之中。
比如汉代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影片就通过色彩语言巧妙展现人物身份。

刘协一袭红色龙袍,象征帝王尊贵。
曹操以黄色为主色调,代表从民间崛起、无显赫背景的英雄本色。

袁绍则身着中国紫,这种汉代贵族专属的颜色与他的门阀身份完美契合。
袁绍宴请曹操那场戏,更是片中对饮食文化考究的极致。

桌上的貊炙(烤肉)、鱼脍(生鱼片)、羌煮(游牧民族煮肉法)等菜肴,全部来自《齐民要术》的记载。
简单的几道菜,就包含了数个成语,比如“脍炙人口”中的“脍炙”,说的就是生鱼片和烤肉的合称。

而“耳濡目染”的典故,就是并州羌煮的“濡”(烹煮)和“染”指(蘸酱)。

虽然看片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个历史储备,但看完后细细思索,才发掘其中滋味。
就好像在不经意间,参与到了历史当中。

另外,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影片巧妙融入了曹操的《短歌行》。
用这首代表作,贯穿全片,用曹操自己的话,讲述他自己成长。

这既是情节推进的线索,也是曹操内心世界的独白。
尤其最后片尾《观沧海》,与碣石山的壮阔交相辉映的画面。

可以说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让课本上的古诗词彻底具象化了。

其三,是战争场面。
动画电影之于真人电影,就是因为可以在大场面上,不受群演、道具和成本的制约。
这也是为什么,片中两场大规模的战争戏,尤其是官渡之战,让人震撼的原因。

这场仗,既有小细节,也有大场面。

小细节上,武器就很还原。
曹操使用汉代典型的环首刀和弓箭,体现其多谋善断。
高览持铜斧、许褚用铁锤、张合执铩、曹洪拿手戟,每种兵器都与角色的性格、战斗风格相匹配。

战斗中,曹军的钩镶(攀城工具)、弓弩、霹雳车(投石车)等攻城器械悉数登场,可以说面面俱到。

大场面更为难得。

除了宏大的万人兵团互相冲锋,箭如雨下等宏大场景,影片还详细呈现战略战术。
比如不同兵种的协同作战,曹军步兵结成圆阵防御、轻骑兵迂回包抄、具装重骑(人马皆披甲)正面冲锋。

袁军以前锋为诱饵,通过弓箭射杀敌方有生力量,以骑兵破阵等等。
这些战术细节不仅还原了古代战争的复杂性,也让观众理解曹操为何能以两万兵力击败袁绍十万大军。

这不是天意,而是谋略、勇气与执行力的完美结合。

这种对战争的考究呈现,让官渡之战不再是简单的“以少胜多”奇迹,而是一场有理有据、步步为营的战略杰作。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考究,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当我们看到那些精美的器物、品尝到那些古老的美食、感受到那些激烈的战斗。

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到了东汉末年,与曹操、袁绍、刘协一同经历着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03、“《哪吒2》后又一部合家欢电影教科书”
和《哪吒2》一样,光线这次在“合家欢”的基调把控上,依旧到位。
无论从观感还是获得感来说,《三国的星空》都已经找到了历史厚重与观影趣味之间的完美平衡。

孩子看得懂、看得进,成人看得深、看得透。
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影片提供了零门槛读懂三国的可能。
显然,创作团队有意简化了人物关系,砍掉刘备、关羽、张飞等支线角色,将叙事重心放在曹操、袁绍、刘协三人身上,构成清晰的“三角关系”。

这种聚焦式叙事让孩子们不会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网中迷失,而是能快速抓住故事主线。
影片还加入了幽默元素。
小狗麦子作为曹操的忠实伙伴,既萌化了严肃的历史氛围,也成为孩子们的情感投射对象。

袁绍设宴时过分讲究穿着、连部下衣服领口都要管,这种细节设计既符合史书“绍外宽内忌”的记载,也让袁绍的失败显得合情合理且带有喜剧色彩。
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曹操的成长弧光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
35岁的曹操兵败逃亡、几乎走投无路。
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屯田积粮、礼贤下士、终在官渡以少胜多逆风翻盘。

这种“有些事,总有人要去做”的担当精神,对青少年而言是最好的励志教育。
对于成年观众特别是家长而言,影片则提供了更深层的思考空间。
曹操的“变化”过程,其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现实主义者转变的心路历程。

讨董时他坚守“匡扶汉室”的初心,哪怕刺杀失败也要起兵讨伐。
迎天子时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既保护了颠沛流离的刘协,也为自己赢得了政治合法性。
官渡之战后他开始意识到,乱世中的生存需要的不仅是忠诚,更需要实力与手腕。

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变坏”,而是一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合理选择。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呈现,让成年观众得以反思。
我们习惯用“忠奸”二元论评判历史人物,但真实的人性远比标签复杂。

另外,最适配小朋友们的,还有影片还巧妙地将古诗词教育融入其中。
《短歌行》作为曹操的人生注脚反复出现,片尾《观沧海》的出现则象征着曹操心境的转变。
这些诗词在情节中自然流淌,不仅让孩子们对课本上的唐诗宋词、汉代乐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成年人重新品味那些曾经背过却未必真懂的千古名句。

这也一如当年的《长安三万里》,让历史,真正在动画里绽放出了花朵。
可以说,这部《三国的星空》,用动画这一形式,赋予了历史新的生命力。
不仅让那些沉睡在史书中的人物重新站了起来,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得以在银幕上重现。

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国产动画可以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尤其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者全家一起看的观众,无比适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你我都是参与者,也是评论者。
读史使人明志,或许我们的改变,孩子的改变,就会从一部电影开始呢?
?原创丨文章着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