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引爆用户创造力热潮?奥特曼详谈AI的未来
奥特曼:我认为品牌光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归根结底,Sora本身是一款真正优秀的产品,我们精准把握了推动其传播的核心要素。OpenAI作为公司品牌,知名度相对有限,但ChatGPT已成为广为人知的标识。更细微的一点是,Sora的标志设计与ChatGPT高度相似,这一细节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用户认知,只是科技领域之外的用户鲜少留意这一细节。
汤普森:我确实未曾留意到这一设计细节。
奥特曼:即便在科技行业内部,或许也只有少数人关注到这一点。但从本质来看,Sora的病毒式传播源于其内在吸引力:用户觉得它“有趣且新颖”,从而主动分享。我们不会依赖品牌光环推出大量产品;未来涉足硬件领域时,用户购买决策仍将基于产品本身的吸引力,而非品牌溢价,当然,品牌光环可能会提供一定助力。
汤普森:你们是否考虑过将Sora整合进ChatGPT生态,还是从项目初期就明确将其定位为独立应用?
奥特曼:我们确实认真评估过整合的可能性,但最终决定放弃,核心原因是两者的用户使用逻辑存在显着差异。对用户而言,ChatGPT是高度个性化且私密的“对话伙伴”;若为其添加社交或分享属性,将破坏这种核心信任关系,用户可能会产生顾虑,担心自己是否仍能放心分享内心深处的困扰。
汤普森:这一考量很有道理。Sora的算力成本想必极高,这是否大幅增加了OpenAI推进商业化的紧迫感?或许,这也为其商业化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开发更丰富的广告模式?
奥特曼: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重要课题。我不排除为Sora开发高效广告模式的可能性,脑海中已构思诸多创意方向。但现实情况是,Sora的许多使用场景属于娱乐性质:用户仅为制作有趣的表情包分享给几位好友。这类低价值、高频率的交互,无法通过广告完全覆盖成本。因此,在部分场景中,用户将不可避免地需要为内容生成付费,这将成为保障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
汤普森:我们或许一直系统性地低估了AI在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的潜力。你与其他AI从业者常提及“AI将助力创造”,这听似标准宣传表述,但Sora的出现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一观点的内涵。早在DALL-E推出时,我就曾撰文探讨“想法生成与具象化”的分离,并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下分析,例如印刷术从口头传播向书面阅读的转型。即便如此,我仍觉得自己低估了这一趋势的深度。你是否从一开始就深刻认识到人类对创造力表达的本能需求?
奥特曼:这一认知再次得益于我早期在初创企业投资领域积累的经验。全球范围内,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创造力表达需求:通过传统方式制作一段优质TikTok视频或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若能提供便捷工具,帮助用户将抽象想法快速转化为高质量成果,将精准契合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我在众多投资案例中,多次见证过这一需求带来的价值。
汤普森:这种创造力需求是否可独立于社交分享存在?有时,单纯“为创造而创造”就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奥特曼: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人类天性中,既包含欣赏他人创作的意愿,也包含创作者渴望展示作品并获得认可的诉求。这形成了一种集体欣赏的循环:你不仅为自我表达而创造,也为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创作。
这也是我对AI长期影响就业持乐观态度的原因之一:人类天生渴望为他人创造价值、获得认可与赞赏,因此,我们会不断开拓新领域来实现这一本能。而从Sora的用户反馈中,我们观察到的几项独特趋势,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07.AI发展中的版权议题:争议焦点、政策协作与初创企业保障
汤普森:既然谈到创造力表达,就不得不提及版权议题。这很可能成为未来数年OpenAI乃至整个AI行业面临的核心法律与伦理挑战。从数据输入端来看,AI将加速非原创内容的“去商品化”,唯有人类原始创造力仍将保留独特价值。基于这一趋势,若创作者希望OpenAI使用其最新作品,需主动授权,而OpenAI则支付相应报酬。这种市场模式是否具备合理性与可行性?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