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加剧,中国房价"无底洞"式崩盘
内债本质上是税收,朱明引用“内债不是债,只要人还在”的全句,强调若人口不足,债务将成大麻烦。中国不同于西方,西方靠移民补充人口,中国依赖生育。过去40年,中国三大红利之一是人口,如今转为负担。未来20-30年,资本和技术过剩,利率极低,但缺人将重塑经济增长模式、债务方式和投资结构。
经济模式上,企业、政府、金融三大部门均向居民部门“收税”。企业通过PPI-CPI差价、政府通过土地财政、金融通过利差。居民部门若崩塌,整个内循环中断。日本90年后转向海外投资,企业跨国贸易、政府转向福利,但需缴税回流。中国若不改革,难以复制。
许成钢:通缩与制度性危机
经济学家许成钢则从宏观和制度角度剖析中国经济。202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下降2.2%,通缩持续两年,打击消费和投资意愿。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互为表里,根源是居民收入占GDP比例过低,信心崩塌。居民储蓄率上升并非好事,而是对不确定前景的防御,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
工业企业亏损率达三分之一,回溯至20多年前水平。2013年后亏损持续上升,恶化中。许成钢强调,市场经济需法治和司法独立,但中国宪法虽称人大为最高权力机关,却以党领导为核心,实际无辩论、无投票,两会仅形式。党控制立法、执法、司法,导致权力高度集中,腐败不可避免。
腐败反过来抑制经济增长。单纯经济改革无法带动政治变革,邓小平南巡类似洋务运动,失败在所难免。没有产权和人权保护,资金外流加剧,外资逃离。许成钢引用2024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研究,民主制度下,GDP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高10%以上。这为他的观点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中国困境非经济周期,根源在于制度。没有法治,刺激政策无效。纳粹德国曾经济高速增长,但压制人权,非好制度。中国高度集中权力导致不平等和腐败,反腐运动治标不治本。
房地产新常态:十大指标与五大调整
朱明列出十大指标,证明房地产拐点已至:1.人口减少,14亿为天花板;2.城镇化率65%,增长有限;3.老龄化加速,2035年超30%;4.一手房库存6亿平方米,闲置房20亿;5.人均住房50平方米见顶;6.年度建设量17亿平方米,占全球一半,已过峰值;7.房价地价20年翻四番,泡沫破灭;8.旧城改造到头;9.公共设施过剩;10.开发商负债率90%,上天花板。
面对困境,朱明提出房产商五大调整:1.负债率降至40-50%;2.根据市场需求结构性开发;3.专注主业,避免跨界;4.开发商数量从9万减至1万;5.转向商住两用,发行债券平衡资金。
政府不应过度调控,而是引导软着陆。通过重组保持机体、收购兼并、战略投资、地块回购、库存回购为保障房。专项债体外循环,确保稳定。房地产占GDP5-10%,影响民生、金融和供应链,需“大稳小起”。
房价未来涨幅低于GDP,平衡折旧。朱明对此表示乐观,认为阵痛后会进入良性循环,真正“房住不炒”。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人口是核心。朱明呼吁“生孩子,再不生来不及了”,许成钢则强调制度改革。否则,债务、通缩、内需崩塌将恶化。中国需结构性改革,处理黑天鹅灰犀牛。自2018年起,“房住不炒”政策已表明房地产市场转向,但疫情加剧了危机。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转型需平衡内需、外贸,保护产权,鼓励生育。专家警告,若拖延5-10年,问题更严重。政府刺激效果有限,制度变革才是出路。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经济模式上,企业、政府、金融三大部门均向居民部门“收税”。企业通过PPI-CPI差价、政府通过土地财政、金融通过利差。居民部门若崩塌,整个内循环中断。日本90年后转向海外投资,企业跨国贸易、政府转向福利,但需缴税回流。中国若不改革,难以复制。
许成钢:通缩与制度性危机
经济学家许成钢则从宏观和制度角度剖析中国经济。202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下降2.2%,通缩持续两年,打击消费和投资意愿。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互为表里,根源是居民收入占GDP比例过低,信心崩塌。居民储蓄率上升并非好事,而是对不确定前景的防御,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
工业企业亏损率达三分之一,回溯至20多年前水平。2013年后亏损持续上升,恶化中。许成钢强调,市场经济需法治和司法独立,但中国宪法虽称人大为最高权力机关,却以党领导为核心,实际无辩论、无投票,两会仅形式。党控制立法、执法、司法,导致权力高度集中,腐败不可避免。
腐败反过来抑制经济增长。单纯经济改革无法带动政治变革,邓小平南巡类似洋务运动,失败在所难免。没有产权和人权保护,资金外流加剧,外资逃离。许成钢引用2024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研究,民主制度下,GDP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高10%以上。这为他的观点提供科学证据,证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中国困境非经济周期,根源在于制度。没有法治,刺激政策无效。纳粹德国曾经济高速增长,但压制人权,非好制度。中国高度集中权力导致不平等和腐败,反腐运动治标不治本。
房地产新常态:十大指标与五大调整
朱明列出十大指标,证明房地产拐点已至:1.人口减少,14亿为天花板;2.城镇化率65%,增长有限;3.老龄化加速,2035年超30%;4.一手房库存6亿平方米,闲置房20亿;5.人均住房50平方米见顶;6.年度建设量17亿平方米,占全球一半,已过峰值;7.房价地价20年翻四番,泡沫破灭;8.旧城改造到头;9.公共设施过剩;10.开发商负债率90%,上天花板。
面对困境,朱明提出房产商五大调整:1.负债率降至40-50%;2.根据市场需求结构性开发;3.专注主业,避免跨界;4.开发商数量从9万减至1万;5.转向商住两用,发行债券平衡资金。
政府不应过度调控,而是引导软着陆。通过重组保持机体、收购兼并、战略投资、地块回购、库存回购为保障房。专项债体外循环,确保稳定。房地产占GDP5-10%,影响民生、金融和供应链,需“大稳小起”。
房价未来涨幅低于GDP,平衡折旧。朱明对此表示乐观,认为阵痛后会进入良性循环,真正“房住不炒”。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人口是核心。朱明呼吁“生孩子,再不生来不及了”,许成钢则强调制度改革。否则,债务、通缩、内需崩塌将恶化。中国需结构性改革,处理黑天鹅灰犀牛。自2018年起,“房住不炒”政策已表明房地产市场转向,但疫情加剧了危机。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转型需平衡内需、外贸,保护产权,鼓励生育。专家警告,若拖延5-10年,问题更严重。政府刺激效果有限,制度变革才是出路。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