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依然空荡荡 这代中国人为什么不爱逛超市

“对于绝大多数包袱沉重、脚步笨重的传统商超来说,转型大概率不会那么容易,很多超市可能会败在第一步:缺乏把自己打碎重组的勇气。”


文 / 巴九灵

放假了,又到助力消费的时候了。

消费场景五花八门,但有一种空间似乎被越来越多人遗忘:超市。

国庆假期,小巴在杭州的一个社区商圈逛了一次超市。这家占地3000平米的大型连锁生活超市在人来人往的商圈里格外冷清,只有两三对中年夫妻在选购生活用品。

在空荡荡的生鲜区,小巴看到了半个月前上架、即将过期的短保凉菜,和大多在1—2天前生产、都已贴上打折标签的肉类。

似乎真的没什么人逛超市了。那种琳琅满目的幸福感曾是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但这一代人长大后,都逐渐习惯了拿出手机下单。

数据正验证这种生活惯性的集体变化:据《2025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全国大型实体超市净关店数量达到687家,较2023年增长23.6%。2024年,近六成连锁超市销售额下滑。

传统实体超市,到底怎么了?



超市的衰落

传统超市沦落至此也并不奇怪:它曾经拥有的渠道、便利、商业模式三大优势,正面临全面瓦解。

根据尼尔森的报告,传统超市的SKU以快消品为主,占比超过70%,而如今快消品的消费渠道实在太多了。

20年前,消费者想要一站式购齐各种生活用品和食物,超市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今天在动辄上百万SKU的天猫超市、京东超市面前,实体超市的几千种SKU少得可怜;但凡不是那么着急,电商和直播间更是要啥有啥。

曾经让传统超市进入黄金年代的,其实是“渠道为王”:其核心资产并非优质的选品和供应链,而是占据的黄金地段汇聚的人流量。但当渠道垄断被打破,超市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两头的议价能力就都大打折扣了。


方便快捷这个卖点也岌岌可危。过去半年,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大厂合计烧掉超过200亿,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外卖大战,终极目标不约而同指向打开即时零售市场的用户心智,把外卖向非餐饮品类延伸。

现在,这个目的已经初步达成了。今年7月,美团宣布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了1.2亿单,其中有2000万单来自非餐饮品类;淘宝闪购则表示,7月5日当天非餐饮订单超过1300万单,占比达到16%。

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足不出户可以在“云超市”以更便宜的价格下单超市能买到的几乎所有商品,超市就真的没什么好争了。

渠道和便利优势被瓦解的同时,传统超市还有着基因缺陷:二道贩子的商业模式,让它没办法把价格打下来。

大卖场式的传统商超本质上不能算是零售业,更像是“二房东”,它们的利润大头并非来自卖货,而是向供应商收取上架费、管理费、营销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

这对于“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简直是致命伤。

更重要的是,在将情绪价值视若珍宝的当代人面前,很多超市的服务体验显得太差了。商圈停车难、结账排队久、售后没保障,全是劝退点。黑猫投诉上,涉及超市的投诉有接近20万条,其中超过一半是买到变质食物或假冒伪劣产品无处售后。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价格高昂 游客锐减 拉斯维加斯空荡荡 员工被裁员 中国游客锐减 李嘉诚的香港豪华商场空荡荡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图) 上海突然空荡荡 浦西今起封控四天
    山姆店:结账空荡荡,退卡明晃晃 看着空荡荡的餐厅老板夫妻抱头哭
    台北市民"自动封城",街头空荡荡 白玉兰颁奖现场冷清,台下空荡荡  (1条评论)
    史上首次宵禁街头空荡荡 看得鼻酸 空荡荡的机场 天价机票基本售空..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