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年薪高达300万 中国学生涌向这国家学医
至于生源具体来源,Jason以自己的同学举例,“不少来自美国与加拿大。”
James的学校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则有大量华人面孔。“400个人里面,中国面孔的学生有50—70个。其中60%可能是domestic(有绿卡的本地生),剩下的30%-40%是留学生。”
与其说国际生倾向于选择澳洲,不如说从录取门槛、学费、就业等维度,澳洲相比于其它诸多发达国家更有优势。
拿美国举例,美国没有医学本科,想要就读美国医学院(MD),申请人需要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美国的MD为4年,相当于要读4年+4年,而且美国医学院费用昂贵,可以说为全球之首,再加上其它生活、租房成本,家底没有千万,普通家庭很难培养一个医学生。“而且,在美国申请医学院非常难,几乎要成绩接近满分的学生,所以有些美国人会选择来澳洲学医。”Jason说。英国虽然设有医学本科,但是英国知名大学的医学院更倾向于招收本地生源,对国际生开放的名额较为有限。
“拿最新的国际学生录取名额举例,牛津大学只有14个国际生录取,剑桥大学有20个,伦敦大学学院24个,帝国理工24个。而在澳洲的有些学校,比如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它们录取的国际生名额可以达到70—90人。”前段时间在EduKnow直播间参与医学主题分享的Ying说。
除此之外,在欧洲,医生的收入处于各类职业的金字塔顶端。
“一个入行几年的内科医生,平均一年可以拿到20-30万澳币。外科医生则有可能达到50万澳币。”James说。

较高的收入,亦吸引着其它国家的医生纷至沓来。
如今,不少英国医生选择“润”到澳洲,因为英国医生的收入不及澳洲的三分之一。有生活在澳洲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说,“现在去看病,医院满是英国来的医生。”
然而,在通向彼岸之前,路途是险象环生。
荆棘与炼狱下每一年都有医学生“消失”
此时,南半球正值寒冬。在考试周,Jason 7点起床复习,9点到学校。在学校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后,回到家时,城市已被深不见底的黑色吞没。
医学院的学习之路犹如打怪升级,尤其是高年级,学习的压力公平地向每一个医学生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Jason记得从硕一开始,他大部分时候早出晚归,晚上九点到家后还得继续做研究,继续埋头复习。遇上考试周,“每天能够睡五个小时,已经是谢天谢地。”
而且备受折磨与挑战的是,学校每隔1-2周都有考试,考完伦理考实操。每隔1—2个月都有一次大考,如果没有考过,只有一次重考机会,如果重考没有过,将有可能留级重读。
更为残酷的是,到了硕二连重考机会学校都不再提供,如果挂科,学校将约谈学生,如果发现确实是学生能力不足,也将有可能留级重读。
Jason说,在进入医科后,自己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也切实能共鸣“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了。
医学院确实存在天才学生,能够轻松驾驭学习,但Jason和他的很多同学都并非天赋异禀的学生。在考试周,Jason观察到很多男同学都胡子拉碴,“因为没有时间刮。”在复习周的时候,Jason不止一次对着书本突然崩溃哭泣,“比如说,我在看胸腔内的结构,你需要弄清楚肺上面每一个细小结构的名字,很多时候你看了无数遍,但是你还是记不住,你就会在那一刹那破防。”
Jason说自己从来没有后悔选择学医,但是他犹如站在高空中的钢丝上,随时随地都在害怕。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James的学校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则有大量华人面孔。“400个人里面,中国面孔的学生有50—70个。其中60%可能是domestic(有绿卡的本地生),剩下的30%-40%是留学生。”
与其说国际生倾向于选择澳洲,不如说从录取门槛、学费、就业等维度,澳洲相比于其它诸多发达国家更有优势。
拿美国举例,美国没有医学本科,想要就读美国医学院(MD),申请人需要完成四年的本科学习。美国的MD为4年,相当于要读4年+4年,而且美国医学院费用昂贵,可以说为全球之首,再加上其它生活、租房成本,家底没有千万,普通家庭很难培养一个医学生。“而且,在美国申请医学院非常难,几乎要成绩接近满分的学生,所以有些美国人会选择来澳洲学医。”Jason说。英国虽然设有医学本科,但是英国知名大学的医学院更倾向于招收本地生源,对国际生开放的名额较为有限。
“拿最新的国际学生录取名额举例,牛津大学只有14个国际生录取,剑桥大学有20个,伦敦大学学院24个,帝国理工24个。而在澳洲的有些学校,比如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它们录取的国际生名额可以达到70—90人。”前段时间在EduKnow直播间参与医学主题分享的Ying说。
除此之外,在欧洲,医生的收入处于各类职业的金字塔顶端。
“一个入行几年的内科医生,平均一年可以拿到20-30万澳币。外科医生则有可能达到50万澳币。”James说。

较高的收入,亦吸引着其它国家的医生纷至沓来。
如今,不少英国医生选择“润”到澳洲,因为英国医生的收入不及澳洲的三分之一。有生活在澳洲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说,“现在去看病,医院满是英国来的医生。”
然而,在通向彼岸之前,路途是险象环生。
荆棘与炼狱下每一年都有医学生“消失”
此时,南半球正值寒冬。在考试周,Jason 7点起床复习,9点到学校。在学校经过一天的紧张学习后,回到家时,城市已被深不见底的黑色吞没。
医学院的学习之路犹如打怪升级,尤其是高年级,学习的压力公平地向每一个医学生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Jason记得从硕一开始,他大部分时候早出晚归,晚上九点到家后还得继续做研究,继续埋头复习。遇上考试周,“每天能够睡五个小时,已经是谢天谢地。”
而且备受折磨与挑战的是,学校每隔1-2周都有考试,考完伦理考实操。每隔1—2个月都有一次大考,如果没有考过,只有一次重考机会,如果重考没有过,将有可能留级重读。
更为残酷的是,到了硕二连重考机会学校都不再提供,如果挂科,学校将约谈学生,如果发现确实是学生能力不足,也将有可能留级重读。
Jason说,在进入医科后,自己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也切实能共鸣“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话背后的意思了。
医学院确实存在天才学生,能够轻松驾驭学习,但Jason和他的很多同学都并非天赋异禀的学生。在考试周,Jason观察到很多男同学都胡子拉碴,“因为没有时间刮。”在复习周的时候,Jason不止一次对着书本突然崩溃哭泣,“比如说,我在看胸腔内的结构,你需要弄清楚肺上面每一个细小结构的名字,很多时候你看了无数遍,但是你还是记不住,你就会在那一刹那破防。”
Jason说自己从来没有后悔选择学医,但是他犹如站在高空中的钢丝上,随时随地都在害怕。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