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钉里,长出羽毛:一个工厂车间的艺术之路

工厂一面墙上展示着工人们的艺术作品和创作过程。(受访者供图)
坪山美术馆六楼,《我们就在附近》的展览现场,工人武淑清和曹春智静静驻足。他们面前陈列的,不是名家大作,而是出于自己双手的作品。这些从流水线上生长出来的创作,在这个强调公益与艺术对话的展览中,以其真实的工人创作者和独特的车间美学,成为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
武淑清和曹春智来自伯纳德控制设备北京分公司,平日是在流水线上与执行器打交道的普通工人,也是这家公司“社会敏感性研发部”(下文简称“社敏”)的艺术实践者。
工作时间,武淑清在不足一平米的工位上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拧螺丝、穿垫片、绑线束。每天经她手的执行器数以百计。十余年下来,即便戴着手套,她也能凭触感分辨出最微小的垫片。每一款蜗轮、蜗杆、螺丝,都有不同的温度与重量。她甚至能通过绞线长度、压线位置和穿线方向,辨认出它们出自哪位工友之手。
展厅屏幕上正播放一段录像:一片漆黑中,只有武淑清的双手在快速动作。看到某一帧,她笑起来:“我现在都想不起来我在做什么。”画面一切,她又认出来了:“这是在接线。”如她所说,没有实操经验的人,根本破译不了这些手势密码。
曹春智则把对鸽子的热爱缝进了工服。米黄色的工服袖口、领口、下摆和前襟,被他细心地缀上白色羽毛,领口处的口袋还缝着几只鸽子脚环,“放在这里,就像军人的勋章一样,有点意思。”他这样解释这些鸽子“身份证”的安放方式。
他们的作品旁,还陈列着工友的书法长卷、用车间报废材料制作的风铃。武淑清介绍,公司曾发起废弃材料艺术创作活动,员工响应热烈,“用我们的执行器做了拨浪鼓、自行车,帽子就做了几个‘小黄人’,手轮做的电风扇,还有拿轴承做的象棋。”
这样的活动,“社敏”成员毋庸置疑是主力军。这个部门在以生产效率为导向的工厂里是个异类,它不具备常规的生产职能,更像实验场,以研究为基础,围绕工人展开观察、交流和艺术互动,鼓励他们在自愿基础上进行创作。
该部门的起源可追溯至2011年。意大利艺术家李山提出驻厂计划,得到热爱艺术的CEO支持。三年后,中国艺术家赵天汲在听到李山的讲座后,也进入工厂开展项目,最终受邀留下,成为部门一员。
赵天汲每周驱车来到厂区,最常做的是和工人们聊天。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在纪律严明的生产车间,艺术反而比在看似自由的办公室,找到了更肥沃的土壤。

在歌德学院展览中,曹春智用木头打造了简易鸽笼,把自己拍摄的鸽子照片贴在里面。(受访者供图)
车间比办公室更开放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