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欧美老外不吃动物内脏

中国人过年卤一锅香喷喷的肥肠,配上蒜泥醋汁儿,那叫一个解馋。可你要把这盘菜端到法国人或者德国人家饭桌上,人家可能直接站起来问你:这是什么垃圾食品?


欧美人真不太吃动物内脏,别说什么猪大肠、羊腰子,就连鸡胗鸭血这种咱们眼里的美味,在那边基本就是喂猫的命。明明都是肉,凭啥心脏、肝脏、胃啊肠啊就上不了台面?难道他们不懂“以形补形”?

今天就聊聊,为啥欧美老百姓对内脏“敬而远之”?

这事得从几百年前说起,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其实普通人也吃内脏。那时候穷啊,一头牛宰了哪能浪费?心肝脾肺肾全得利用上。像英国就有传统的“哈吉斯”,其实就是羊肚包着羊肝羊肺等内脏做的,苏格兰人还当国菜呢。

法国也有鹅肝、小牛胸腺这类高级内脏料理。所以说并不是欧美人天生排斥内脏。但关键转折点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加快,食品生产方式彻底变了样。



大规模屠宰场兴起,讲究效率和标准化,内脏处理麻烦、保质期短、容易污染,逐渐被边缘化。再加上当时公共卫生意识抬头,像猪肝、大肠这种容易藏寄生虫或细菌的部位,成了重点防范对象。

美国农业部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对肉类加工制定严格标准,内脏因为风险高,监管成本大,慢慢就不在主流供应体系里了。

超市里清一色卖的是分割好的里脊、鸡胸、牛排,干净、统一、好包装,消费者也习惯了这种“看得见的安全”。久而久之内脏就被打上了“不卫生”“低端”的标签,普通家庭自然也就不再碰了。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饮食文化的价值排序,在欧美主流观念里,食物不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还跟身份、品位挂钩。

吃什么,某种程度上代表你是谁。像牛排、龙虾、三文鱼,属于“体面”的象征,餐厅菜单往那一摆,显得有档次。

而内脏呢?历史上多是穷人吃的“边角料”,屠夫自己留着,或者卖给最底层的劳工。比如19世纪伦敦的贫民区,确实有人吃牛脑、猪肠,但这恰恰说明他们买不起好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摆脱贫困后第一件事就是远离这些“穷人的食物”。心理学上这叫“向上饮食迁移”,越有钱,越要吃曾经吃不起的东西,同时抛弃过去赖以生存的廉价食材。

所以哪怕后来生活好了,也没人愿意回头捡起内脏吃。


相反,中国饮食传统讲究“物尽其用”,《本草纲目》里还写猪脬能治尿频,鸡内金助消化,老百姓信这个,觉得吃啥补啥,内脏反而是宝贝。

东北杀年猪,全家围一圈抢猪沙肝儿烤着吃;广东煲汤必放猪骨髓、鸡肾;川渝火锅毛肚黄喉脆爽弹牙,那是餐桌上的主角。文化不同,价值判断自然不一样。

其实内脏营养价值非常高,猪肝富含维生素A和铁,比菠菜强多了;心脏含有辅酶Q10和优质蛋白;肾脏钾和B族维生素丰富。按理说应该大力推广才对。

可问题是西方营养学界对内脏的态度一直很谨慎。

美国膳食指南虽然没禁止吃肝,但明确提醒孕妇不要多吃,因为维生素A过量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另外,现代人普遍热量过剩,而肝脏胆固醇含量偏高,医生常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摄入。

这样一来,官方声音本身就带着保留态度,公众更不敢轻易尝试。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安置房价格低廉,为什么没人敢买 李嘉诚为什么不把巴拿马港口卖给中国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大风厂会倒闭?真不能完全怪山水集团 罐头的添加剂最少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吃罐头
    为什么在沙发上睡着很容易 在床上睡着很难 2000万老外涌入中国 为什么中国人却毫无察觉  (1条评论)
    大领导们为什么都高寿,去看看他们天天吃什么 西贝的餐点大规模降价,为什么网友还是不买账?
    《甄嬛传》为什么说比起甄嬛的自信,浣碧对危险的感知更敏锐? 简单聊聊:为什么韩国人如此热衷"辱华"?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