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已卖掉85座万达广场:"越卖越穷"背后根源
地产模式,已经产生了4200多亿的负债。这时它选择从港股退市,计划在A股上市并与投资者签署了对赌协议。
根据这次对赌协议,万达必须在2018年8月31日之前在内地实现上市。如果未能如期完成这一目标,万达将面临最高达400亿港币的股权回购赔偿。
2018年,王健林第二次“对赌”,这次他将万达13%的股权(340亿元)出售给苏宁、腾讯等,承诺是万达要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A股上市。
2021年,第三次对赌又来了,情况还是类似。
关键问题在于,这三次对赌,王健林都因为没有按承诺实现公司上市,斥巨资才解除了对赌协议。
在这三次对赌中,万达就已经开启了卖卖卖的模式,才得以偿债。因此这成了万达的真正转折点——后来万达的“债务巨坑”,就是一次次的对赌失败所埋下的。
对赌的背后,则是其文娱产业、轻资产转型成功的愿景,但很遗憾,并没有实现。
同时,海外项目的融资问题也开始显现,公司资金链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期间,还有两件事对万达影响很大。
2020年疫情突然发生,全球电影院都不得不停摆。2020年,本文前面提到的万达收购的海外院线AMC市值暴跌,万达电影也因此而巨亏。
当然,不管是商场还是娱乐城,也都受到了波及影响。
万达的电影投资也一直不顺,以至于中国儒意后来“蛇吞象”收购了万达电影股权——2024年,儒意全面接管万达电影,王健林也不再是万达电影的实控人。
林林总总,也只能理清楚王健林这些年所经历之大概。
抛开纷繁复杂的细节,王健林与万达究竟何以至此,我想可以总结为两点:
首先是内部战略原因:王健林从商一开始至今的“文娱梦”,存在认知错位——10到20年赶超迪士尼这种远远脱离现实的目标,说明万达在文娱产业布局上本身就存在战略问题。
迪士尼的护城河极深,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娱企业或者游乐场,而是依托在美国极其强大的文化输出上,拥有百年积淀,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娱乐帝国”。以万达的底蕴和中国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极其有限的影响力,想要短期内赶超迪士尼,太难。
轻资产转型不顺,旧的重资产又失去了银行贷款这个“活水”,现金流吃紧就成为必然。
所以,搞了多年的轻资产,最后还是得依靠出售重资产才得以续命,这也成为万达转型一个悲凉的注脚。
其次是行业原因:高杠杆模式的房地产,从2016年开始就弊病丛生。万达尽管从那时候起就开始断臂求生,一路卖产业卖到现在,依然在当年高杠杆留下的泥潭中挣扎,这也是房地产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们普通人,其实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当一个人想要转行、跳槽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旧的经验和资源积累,过快地另起炉灶,否则风险会很大。
另外,“人只能赚到认知以内的钱”也是很重要的,当王健林喊出“10到20年让迪士尼赚不到钱”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故事的走向。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个人,保持谦卑、务实、清醒的自我认知,永远都是最好的“避坑之道”。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2016年,万达因为高杠杆的房根据这次对赌协议,万达必须在2018年8月31日之前在内地实现上市。如果未能如期完成这一目标,万达将面临最高达400亿港币的股权回购赔偿。
2018年,王健林第二次“对赌”,这次他将万达13%的股权(340亿元)出售给苏宁、腾讯等,承诺是万达要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A股上市。
2021年,第三次对赌又来了,情况还是类似。
关键问题在于,这三次对赌,王健林都因为没有按承诺实现公司上市,斥巨资才解除了对赌协议。
在这三次对赌中,万达就已经开启了卖卖卖的模式,才得以偿债。因此这成了万达的真正转折点——后来万达的“债务巨坑”,就是一次次的对赌失败所埋下的。
对赌的背后,则是其文娱产业、轻资产转型成功的愿景,但很遗憾,并没有实现。
同时,海外项目的融资问题也开始显现,公司资金链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期间,还有两件事对万达影响很大。
2020年疫情突然发生,全球电影院都不得不停摆。2020年,本文前面提到的万达收购的海外院线AMC市值暴跌,万达电影也因此而巨亏。
当然,不管是商场还是娱乐城,也都受到了波及影响。
万达的电影投资也一直不顺,以至于中国儒意后来“蛇吞象”收购了万达电影股权——2024年,儒意全面接管万达电影,王健林也不再是万达电影的实控人。
林林总总,也只能理清楚王健林这些年所经历之大概。
抛开纷繁复杂的细节,王健林与万达究竟何以至此,我想可以总结为两点:
首先是内部战略原因:王健林从商一开始至今的“文娱梦”,存在认知错位——10到20年赶超迪士尼这种远远脱离现实的目标,说明万达在文娱产业布局上本身就存在战略问题。
迪士尼的护城河极深,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娱企业或者游乐场,而是依托在美国极其强大的文化输出上,拥有百年积淀,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娱乐帝国”。以万达的底蕴和中国文化产业在全世界极其有限的影响力,想要短期内赶超迪士尼,太难。
轻资产转型不顺,旧的重资产又失去了银行贷款这个“活水”,现金流吃紧就成为必然。
所以,搞了多年的轻资产,最后还是得依靠出售重资产才得以续命,这也成为万达转型一个悲凉的注脚。
其次是行业原因:高杠杆模式的房地产,从2016年开始就弊病丛生。万达尽管从那时候起就开始断臂求生,一路卖产业卖到现在,依然在当年高杠杆留下的泥潭中挣扎,这也是房地产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们普通人,其实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当一个人想要转行、跳槽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旧的经验和资源积累,过快地另起炉灶,否则风险会很大。
另外,“人只能赚到认知以内的钱”也是很重要的,当王健林喊出“10到20年让迪士尼赚不到钱”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故事的走向。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个人,保持谦卑、务实、清醒的自我认知,永远都是最好的“避坑之道”。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