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已卖掉85座万达广场:"越卖越穷"背后根源
要么是舞台上的主角,要么就彻底离开,这种性格特质,后来在万达的院线、文旅、海外并购中反复上演,也成了王健林版本的“性格即命运”。
2004年,第一家万达影院在长春开业。王健林敏锐地看到:随着城市化和中产崛起,看电影将成为中国人的刚需。
于是,万达开始疯狂扩张影院网络。
到2009年,万达已经是全国票房冠军,之后连续八年蝉联第一。2017年,万达电影的票房收入占全国总票房的14%,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绝对霸主。
但王健林的野心不止于国内,他的真正愿景是“主宰世界电影”,创造“万达文娱宇宙”。

2014年左右,恰逢中国房地产如日中天,但这时候,擅长未雨绸缪的地产大佬们都纷纷开始考虑:房地产很有可能快要到顶了,必须提前求变,以防未来房价以及杠杆率可能到顶、下行所带来的风险。
王健林当然也早就在未雨绸缪,他的“文娱宇宙”野心就成了万达系最好的转型新出路。
另外,王健林也早早确立了一个战略:用万达广场的商管租金等轻资产比例的上升,来取代地产这样的重资产所带来的“尾大不掉”风险。
他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提到,未来万达仅仅依靠商管租金收入,就可以实现充裕的现金流。
然而,万达的“文娱梦”和“轻资产战略”,遇到了“滑铁卢”。

在顶峰时期,2012年的万达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院线、以2.6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院线欧典、又花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赫伊斯。
那几年,万达一度掌控全球最多的银幕数量,确实有了“全球影业霸主”的雏形。
2016年,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自信地预言:要让上海迪士尼乐园在10到20年内无法盈利。
这样的“惊天狂妄之语”,正是他的巅峰时期写照,也是他的巨大野心真正暴露的时刻。2016年的万达,的确已经是跨越文旅地产、影视制作、电影放映业务于一身的娱乐巨头。
但也正是在那其后,王健林的事业走入了深渊。
从2016年开始,万达的目标是全力发展轻资产,减少重资产的负债累赘,因此它的地产收入开始下滑,这时候必须要有轻资产的蓬勃发展来填补收入减损,实现过渡。
但接下来10年,万达的轻资产之路在两方面受到重挫。
首先是上市之路的挫折所带来的三次对赌协议失败。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