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一人独角兽公司"不远了?
2024年初,OpenAI CEO奥尔特曼(Sam Altman)提出,AI 时代,很快就会出现估值10 亿美元的一人独角兽公司("1-Person" Billion Dollar Company)。这在当时听起来很遥远,但在今天这一预测已越来越近了。
在海外,一份“顶尖精益AI 原生公司”的榜单颇受关注,该榜单长期追踪团队规模较小、但营收可观的初创公司,以衡量我们距离“一人十亿美元”创业现实还有多远,在榜单中,44家公司的平均团队规模为27人,但年度总收入达到近38亿美元,单个员工的估值超过1亿美元。
2025年,Agent(智能体)能力逐步深入行业,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一人独角兽公司的未来。在近日长江CEO 20周年论坛上,阿里前总参谋长、长江商学院前战略管理教授曾鸣表示,智能组织会成为未来十年主流的组织形式,未来公司核心员工大多不会超过百人,个人能力的优势被极限放大,传统的管理思路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传统公司的结构是”人管理人”,但在以AI为核心的公司中,这个模式变成了“一个创始人管理一群AI Agent”。 在AI时代,传统人力密集型企业将受到更多挑战,长江商学院科技与运营教授孙天澍判断,那些企业领先的核心优势可能未来也会变成核心负债。
“一人独角兽”更近了
9月30日,Anthropic 发布Claude Sonnet 4.5,称其为“世界上最好的编程模型”,可以连续从事复杂工作超30小时,在编程、数学能力超越前一代旗舰模型的同时,价格较其降低了80%。
有行业人士感叹,这样顶尖的编程能力与开发者能够负担得起的价格相结合,预示的可能是“一人公司”的黎明到来。iGent AI的CEO表示,Sonnet 4.5可以自主处理30多个小时的代码,使工程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数月的复杂架构工作,这意味着不再需要过去庞大的团队。
AI编程在过去一年进展迅速,事实上,离一人独角兽公司最近的案例也是在AI编程赛道。
base44是一家位于以色列的氛围编程(Vibe Coding)公司,由90后程序员Maor Shlomo独自创办,从未进行外部融资,去除高昂的大模型token 成本后,5月仍实现了18.9万美元的利润。成立短短6个月base44就被海外互联网巨头Wix以8000万美元收购。

Maor Shlomo曾在采访中提到,他第一个员工是在被收购前一个半月才入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独立运营公司,管理 “AI 团队”来编写代码。他表示,过去三个月内自己几乎没写过一行代码,但 Base44 的前端依然有很大变化,这些代码都是AI编写的。
“随着大模型的进步,像那些 10 倍效率的工程师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他们将成为 100 倍效率的工程师,因为他们能管理大模型。”Maor Shlomo认为,团队规模和资金不是能否在某个领域胜出的必要因素了。
同样作为AI编程领域的明星产品,Cursor母公司Anysphere在12名员工时估值就已经达到4亿美元,目前有约60人,年化收入已达到5亿美元,估值约 99 亿美元。而在文生图领域,明星企业Midjourney仅靠40人团队,就实现年营收5亿美元,至今未融过资,业界预计其估值已高达100亿美元。
在AI时代,涌现的这些创业公司员工人数不多,但造血能力极强。过去,一个复杂的软件项目需要一个从产品经理到工程师的团队,而现在,一个有想法的开发者,加上几个AI Agent,理论上可以独自完成这些环节。
曾鸣接触过很多创业团队,他表示,自己看到的AI团队都非常小。“去年夏天我在硅谷办过一个小型座谈会,一个创业者感慨最头疼的问题是团队太大,管理起来困难。其他创业者问他团队是多少人,回复说30多人,更奇妙的是,其他人都说,真是太多了。”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