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已死?當千年國粹淪為 "養生雞湯"

提起中醫,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保溫杯裡的紅棗枸杞,是電視裡專家講的 “節氣養生”,還是藥房裡包裝精美的阿膠糕?可很少有人記得,《黃帝內經》講 “治病必求於本”,《傷寒論》重 “隨證治之”,華佗能開腹手術,扁鵲善 “望聞問切”—— 曾經以 “救急除痛” 為核心的中醫,如今正被消費主義抽空靈魂,變成壹碗碗廉價的 “養生雞湯”。


壹、從 “治病救人” 到 “賣膏方”:中醫的醫學屬性正在消失

真正的中醫,從來不是 “慢調理” 的代名詞,而是能治急症、解危困的實用醫學。

1. 傳統中醫的核心是 “治病”

《傷寒論》裡,張仲景用 “桂枝湯”“麻黃湯” 應對外感急症,講究 “壹劑知,贰劑已”;

華佗首創 “麻沸散”,能做外科手術,比西方早 1600 多年;

孫思邈在《千金方》裡記載大量急診處理方法,連 “食物中毒”“外傷出血” 都有明確治法。

這些先輩的實踐,都指向壹個核心:中醫是 “醫學”,不是 “養生術”,首要任務是幫人解除病痛。

2. 現代中醫的異化是 “哄人”

可現在的中醫,早已偏離了軌道:

叁甲中醫院紛紛開設 “治未病科”,聽起來是 “預防疾病”,實則成了賣膏方、做理療的 “養生館”,壹套 “秋冬滋補套餐” 動輒幾千元;

老字號中藥房不再以抓飲片、開藥方為主,反而把阿膠糕、黑芝麻丸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 因為養生品的利潤,比正經中藥高好幾倍;

所謂的 “中醫專家”,更愛去電視講壇談 “怎麼吃對應贰拾肆節氣”,卻很少有人願意在臨床上鑽研 “怎麼治疑難雜症”。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現在中醫醫療機構 70% 的門診量,都是調理、養生的非治療需求;中藥配方顆粒 80% 銷往美容院、養生會所,而非醫院診室 —— 中醫的 “醫學屬性”,正在被 “消費屬性” 慢慢取代。



贰、“多喝熱水” 不是中醫:那些被誤讀的 “中醫常識”

很多人把 “多喝熱水”“姜湯驅寒” 當成中醫智慧,可仔細追溯才發現,這些所謂的 “常識”,要麼是近代產物,要麼是徹底的誤解。

1. “喝熱水” 是公共衛生成果,和中醫無關

宋代《本草衍義》說 “熟水益人,不宜冷飲”,這裡的 “熟水” 是指 “煮沸過的水”,而非 “滾燙的熱水”,核心是 “防污染”,不是 “養生”;

明代《茶疏》明確反對燙飲,主張 “沸水沏茶,待溫而飲”,認為過燙的水會傷脾胃;

直到民國前,中國人普遍喝井水、河水,“喝熱水” 是 1934 年南京政府 “新生活運動” 和 1950 年代愛國衛生運動的倡導,目的是 “防寄生蟲”,屬於公共衛生習慣,跟中醫理論毫無關系。

可現在呢?痛經讓喝熱水,感冒讓喝熱水,連失眠都讓喝熱水 —— 中醫仿佛成了 “熱水推銷員”,失去了對病症的精准判斷。

2. 那些流行的 “養生說法”,大多經不起推敲

“紅棗補血”:100 克紅棗含鐵 2.3 毫克,而 100 克豬肝含鐵 22.6 毫克,相差近 10 倍,靠吃紅棗補血,效果微乎其微;

“姜湯驅寒”:循證醫學將其歸為 D 級證據(最低級別),對風寒感冒幾乎無效,反而可能讓風熱感冒加重;

“薏米紅豆祛濕”:薏米性涼,長期吃會傷脾胃,而且對於真正的 “水腫”,壹片呋塞米的利尿效果,比吃壹年薏米紅豆都管用。

這些被資本包裝成 “中醫智慧” 的說法,本質是利用人們對 “健康” 的焦慮,賣更多的產品 —— 畢竟,“祛濕”“補血” 的概念,比 “治高血壓”“治糖尿病” 更容易做成生意。

叁、臨床中醫的沉默:會脈診的中醫,只剩不到 10%

比 “養生騙局” 更可怕的,是真正能治病的中醫正在減少。

1. 傳統中醫與現代偽中醫的差距,早已天差地別

領域

傳統中醫

現代偽中醫

急診能力

針灸快速止疼、放血退熱

只會說 “慢慢調理,別急”

中藥應用

君臣佐使配伍,辨證開方

堆砌補藥,開 “大而全” 的方子

人才培養

跟師臨證學辨證,親手炮制藥材

背誦養生口訣,考資格證混資歷

核心目標

治病救急

賣產品、做理療

2. 殘酷的現狀:中醫正在失去 “臨床能力”

某中醫藥大學調查顯示,90% 的中醫畢業生不會脈診,連 “浮脈”“沉脈” 都分不清,更別說通過脈象判斷病症;

很多中藥師認不出中藥飲片,曾有藥房把半夏誤認成土豆,把當歸當成黃芪 —— 連藥都認不全,談何 “用藥治病”;

現在的中醫院,反而靠西醫科室 “養活”:手術量超過門診量,治療心腦血管病、腫瘤,主要靠西藥和手術,中醫成了 “輔助選項”。

曾經能和西醫分庭抗禮的中醫,如今在臨床領域越來越沉默 —— 不是中醫不行,而是我們把精力都放在了 “養生” 上,忘了怎麼 “治病”。

肆、數據揭穿真相:中醫的優勢,從不是 “治百病”

很多人覺得 “中醫能治百病”,也有人覺得 “中醫沒用”,其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報告早已給出答案:

1. 中醫不是 “萬能的”,要承認短板

中醫醫療機構腫瘤治愈率僅 0.27%,而西醫是 68%;


中醫糖尿病控制率 31%,西醫是 89%;

對於急性心梗、腦出血等急症,中醫的搶救能力遠不如西醫 —— 這是客觀事實,沒必要回避。

2. 中醫的優勢,在 “慢性調理” 和 “功能修復”

慢性疼痛(如頸椎病、關節炎):針灸有效率 76%,比吃止痛藥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功能失調(如失眠、消化不良):中藥調節率 81%,能從根源改善體質,而非單純緩解症狀;

康復治療(如術後恢復、中風後遺症):推拿顯效率 92%,能幫助患者更快恢復生活能力。

可惜的是,現在的中醫,把太多精力放在了 “治不好也治不壞” 的養生上,反而在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逐漸失守 —— 當患者拿著癌症診斷書來求治,我們需要的是張仲景的經方、華佗的醫術,而不是 “多喝熱水”“吃點阿膠” 的安慰。

伍、中醫的復興:不是靠養生雞湯,而是靠臨床能力

中醫的危機,從不是西醫的打壓,也不是政策的不利,而是自我墮落成了 “養生學的附庸”。要讓中醫活過來,必須回歸 “醫學本質”。

1. 臨床優先:把 “治病” 放回到核心位置

取消華而不實的 “治未病科”,換成真正能處理慢性病、疼痛的 “中醫內科”“中醫骨傷科”;

要求叁甲中醫院必須設急診和外科,讓中醫重新具備處理急症的能力,而不是 “只能看慢病”;

考核中醫,重點看 “臨床療效”,而不是 “發表了多少養生文章”“賣了多少膏方”。

2. 證據說話:用科學方法證明中醫的價值

廢除模糊的 “藥食同源” 目錄,明確哪些是食品、哪些是藥品 —— 食品不能宣傳 “治病功效”,藥品必須經過循證醫學驗證;

中藥審批不能只看 “古籍記載”,還要做臨床試驗,證明安全性和有效性;

對於 “針灸治疼痛”“中藥調失眠” 等優勢領域,加大研究力度,用數據告訴大家 “中醫為什麼有效”。

3. 教育革命:培養能治病的中醫,不是 “養生專家”

中醫學生必須必修現代醫學,懂解剖、懂藥理,知道哪些病該中醫治,哪些病該轉西醫;

恢復 “師承制”,讓學生跟著有臨床經驗的老中醫學辨證、學開方,而不是在課堂上背理論;

讓學生親手炮制藥材,認識每壹味藥的性狀、功效,而不是只看圖片、記名稱。

其實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壹院,中醫急診量每年接診 10 萬人次,針灸止疼能做到 “立竿見影”;上海龍華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科,5 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平 —— 這些案例證明,只要回歸臨床,中醫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

結語:中醫要的是 “銀針”,不是 “雞湯”

扁鵲曾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 他講的是不同病症要用不同的治法,核心是 “治病”,不是 “養生”。

現在的我們,卻把中醫變成了 “紅棗枸杞保溫杯” 的代名詞 —— 不是中醫錯了,而是我們丟了中醫的 “靈魂”。

中醫的復興,不需要太多 “養生雞湯”,也不需要太多 “概念炒作”,只需要更多能拿起銀針、開好藥方、能治病救人的中醫;只需要我們回歸初心,記住:醫學的核心永遠是 “治病救人”,除此以外,都是歧途。

希望有壹天,提起中醫,我們想到的不是 “喝熱水”,而是 “他能治好我的病”—— 這才是千年國粹該有的樣子。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