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烂尾"局:一场关于车主、资本的残酷清算
在威马汽车的众多供应商中,还包括大量非上市的中小企业。对于它们而言,一笔关键货款的坏账,可能直接导致其陷入经营困境。
这种动荡同样波及处于下游的经销商网络。
经销商前期投入巨资建立符合品牌标准的门店,并承担了库存、资金、人员等成本。
主机厂倒闭后,他们手中的库存车迅速贬值,同时还要面对消费者的维权压力和厂家返利的落空,往往最终只能以破产或关店收场。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更深层影响,在于对产业信心的侵蚀。
多起新势力破产事件发生后,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与其余非头部新势力合作时,风险评估模型必然会发生改变。
供应商可能会要求更严苛的付款条件,金融机构的授信门槛也会提高。
这种全行业的避险情绪,客观上会增加其他腰部及尾部新势力的资金压力,可能加速行业的洗牌进程。
从消费端的承诺失效,到生产端的模式困局,再到产业链的信任危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经历了一轮狂热的“造神”运动后,正被迫直面其背后的风险与代价。
如何为数十万“烂尾车”的善后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的产业发展机制,已成为整个行业无法回避的课题。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