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烂尾"局:一场关于车主、资本的残酷清算
其核心的智能化溢价,正随着后台服务器的关闭而迅速蒸发,最终只留下一个功能有限的交通工具。
融资驱动下的脆弱增长
为何这些一度被资本热捧的新势力,会如此集中地走向衰败?
复盘倒下的这些企业,可以发现一种高度相似的资本催熟模式及其内生风险。
据公开资料统计,威马汽车从A轮到D轮累计融资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拜腾汽车融资总额约84亿元,爱驰汽车也累计获得近百亿融资。
这些资金在企业发展初期,被大量投入到品牌营销、发布会造势和销售渠道扩张中。
拜腾汽车便是一个典型。其核心高管团队出身宝马、英菲尼迪,自带光环。公司成立四年,凭借标志性的48英寸车内大屏等设计,成为全球各大车展的焦点。
但喧嚣背后,是84亿元融资耗尽,却未能实现核心产品的规模化量产交付。据媒体披露,其内部运营成本高昂,与生产制造环节的实际进展严重不匹配。
哪吒汽车的失败,则是典型的战略摇摆之殇。
它曾是新能源牌桌上最务实的黑马,凭借高性价比的小型车迅速抢占市场,2022年一度问鼎新势力年度销量冠军。

然而,为撕掉“廉价”标签,哪吒在2023年后仓促进行品牌向上,接连推出轿跑哪吒S与哪吒GT。
这次转型并未成功,高端市场消费者对其品牌认知不足,而原有大众市场用户又因其资源分散、车型更新缓慢而流失。
当市场转冷、融资渠道收紧时,前期依靠融资和低价策略积累的销量泡沫迅速破裂。
合创汽车的失败,则是组织内耗的必然结果。诞生之初,合创手握广汽制造和蔚来软件两张好牌。
但复杂的股东结构,反而成了其发展的掣肘。
行业分析普遍认为,合创自始至终未能解决与股东方广汽埃安的内部竞争和产品同质化问题。
其车型在技术平台和市场定位上与埃安高度重叠,最终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逐渐被消费者遗忘。
无论是战略摇摆还是组织内耗,当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时,企业的生命线便完全系于外部融资。
而资本,永远是逐利且没有耐心的。
主机厂“倒下”之后
一台新能源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构成,背后连接着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供应链体系。
当处于核心地位的主机厂出现问题,压力会立刻向上游传导。
最直接的冲击,是巨额的应收账款坏账。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天奇股份因威马汽车拖欠其约5765万元款项,在2022年财报中计提了2882万元的坏账准备。
另一家上市公司科大智能,也因威马拖欠其智能装备业务款项,计提了数千万元的信用减值损失。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