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亿的骗局背后:名校天才如何骗过华尔街

???????
曾经的清华高材生,如今却沦为美国在逃嫌犯。2025年9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美国司法部同时对Two Sigma前量化研究员吴舰提起民事与刑事双重诉讼。SEC在民事诉讼中要求追缴其非法获利、处以罚金,并寻求对其施加终身行业禁入处罚。
司法部方面则指控吴舰涉嫌电信欺诈、证券欺诈及洗钱等多项罪名,若罪名成立,每项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
整起事件源于吴舰在小红书平台上发布的一则“炫富帖”。2023年1月,他发文称“发一个不敢发朋友圈的炫耀帖,工作五年已经赚到了刚毕业时候想不到的数字……”,并附上一张薪资截图,显示其2022年收入高达2350万美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为往年收入的近十倍。
这条起初被公众质疑真实性的帖子,最终以另一种方式被证实。数月后,Two Sigma发布声明称,有员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修改公司交易模型,导致客户损失至少1.65亿美元,而该员工却借此骗取了巨额绩效奖金。经后续核实,该员工正是吴舰。
吴舰曾以竞赛第一名保送清华大学,后于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一度被视为学术精英、母校荣耀。然而十余年后,这位昔日的“模范生”却彻底走向反面,以涉嫌重大金融犯罪、被通缉在逃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
据纽约检察官透露,吴舰目前尚未归案,已被列为在逃人员。而早在2023年11月,亚洲金融(AsiaFinance)曾援引消息称,吴舰已潜逃回中国,并计划在上海继续从事量化金融相关工作。
精密骗局,十四次篡改
Two Sigma是美国华尔街知名的量化对冲基金,由约翰·奥弗德克(John Overdeck)与戴维·西格尔(David Siegel)于2001年联合创立,两人均曾受业于量化投资先驱大卫·肖(D.E. Shaw)。公司名称中的“Sigma”取自希腊字母σ(代表标准差/波动性)和Σ(代表求和),寓意通过叠加多个低相关性预测信号以提升收益稳定性。
Two Sigma将投资视为一门精密科学,其核心理念是:借助复杂数学模型生成证券价格预测与交易信号,并依据模型输出为其咨询客户执行买卖决策。因此,模型构成Two Sigma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公司内部对模型开发有明确规定:每个新模型必须与现有模型保持足够低的关联性(即“去相关性”),以确保其产生独到的预测,从而形成互补效应,而非简单重复。
起诉书显示,吴舰正是在“去相关性参数”上实施了舞弊。其操作主要分为三步:
首先,在模型报批阶段,他提交的模型参数符合公司规定的去相关性要求,从而顺利通过审核并纳入公司预测库;审批通过后,模型及参数会被存入中央参数管理系统(celFS),吴舰被指控在系统中私自调低相关性参数,导致模型预测与现有模型高度重叠;关键在于,这一篡改行为对公司及审批委员会是隐蔽的,因其仅能审查提交版本,而非实际运行版本。
华尔街量化分析师吴青向笔者举例说明:这好比员工向公司提交一份“新策略”并获得认可,领导认为“该策略与现有策略差异明显,能创造新收益点”;但审批通过后,该员工却暗中将关键参数调整为与现有策略几乎一致。此举的“好处”在于,当原有策略盈利时,“新”策略也同步盈利,使其业绩表现突出;弊端则在于,公司与客户本意是分散风险,结果却导致风险头寸高度集中,造成风险叠加放大。
2021至2023年间,吴舰通过上述手法累计篡改多达14个模型。其欺骗手段极为隐蔽:例如将参数从0.00661221改为0.0000661221,仅通过前置两个零,便将数值降至原值的1/100,细微改动难以察觉却影响深远。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