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家庭出国留学 进入量力而行的时代

深圳曾经的第一民办厚德书院,被曝出欠款1.7亿;


成都外国语仁寿校区,重金投入10亿却仅支撑了3年就草草收场……

有中产家长无奈地吐槽,说现在送孩子去念这些国际学校可要小心,弄不好念着念着就没学可上了。

那对于剩下的“幸存学校”而言,涨价就成了一种必然。

甚至部分学校还会在涨学费的同时,偷偷降低对入学生成绩和个人素质的要求,形成了一种经济层面的“向上筛选”。

而这,便会造成一种明显的教育分化:

曾经,“贵价校园”的留洋路线,是不少中产家庭咬咬牙就能坚持到底的选择。

但现在,伴随着学费水涨船高,国际学校与中产群体的互相抛弃似乎已成趋势。

出国留学,进入量力而行时代

回顾历史,国际学校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内其实相当年轻。

该模式虽然在国内早已存在,但真正兴起还是要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

伴随着留洋热的兴起和“与国际接轨”的需求,这种原本以给外籍学生提供教学为主的办学机构,逐步成为了不少家庭送子留洋的前置步骤。

先在国内接受双语的教育,再到海外镀金后归国就业,用真金白银给孩子换一个高层次的就业起点。

这在那些外企还如日中天的日子里,确实是一个中产家庭能给孩子规划的最优未来之一。

所以从2011年开始,国内民办国际学校的数量便以每年10%的速度新增,在2016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2.5%。

然而当所有中产都把娃投放到了英美澳的各大高校,那么曾经镶着金边的学历,便开始逐渐通货膨胀。

G5,藤校,这些过去金贵的敲门砖,开始变得越来越“泯然众人矣”。

留学的性价比,开始逐渐丧失。

与此同时,国际学校的“高大上”,也受到了一个接一个的挑战:

有家长发现外教的质量参差不齐,说是双语授课,结果发现那个洋面孔的老师实则来自东南亚

有家长则意识到孩子在学校里所修的那套课程所获的文凭,其实理论上报补课班也能修下来——学校只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场所;

更有家长发现,自己10多岁的孩子在学费十几万的学校上了一学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攀比:

学会了一堆国际奢牌的念法,询问父母为什么同学的家是三层独栋,而自己却只能住大平层……

再加上,全球化的浪潮已然褪去,政策端对于办学资质的考核逐步严格,在对抗和收缩的大背景下,留洋的标签不但再难加分,甚至有时还会给学子减分。


于是,类似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之后靠算塔罗牌谋生”“斯坦福毕业回故土发展,月薪第一个月仅5千”的故事,开始在近年的互联网上流传。

这虽然只是个例,但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留学性价比的丧失。

致使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开始重新考虑:

培养一个“全球化”的娃,到底还值不值?

而当曾经那群“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最好的”的家长,在收入承压的时代开始精算儿女的未来,那么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中产教育,也就随着学费的上浮,而从财务的裂缝里撕出了两个方向:

要么向下——回归到国内的主流教育路径;

要么向上——重金让娃去世界名校

在这种分化的趋势下,仍有家长试图找出“跨境教育套利”的bug,比如:

带娃去念泰国马来西亚的国际学校省钱,把希望寄托在东南亚那风险与性价并存的教育市场上。

但更多的中产家庭,最终大概率都会在这不可回避的二选一里做出自己的选择。

毕竟,这不是一个家长未来可以被透支的年代。

也不是一个孩子未来可以有定数的年代。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大S古早偶像剧《泡沫之夏》:男主花500万学费送男二出国留学 一场豪赌?33岁辞职,花光积蓄出国留学
    胡锡进:不要轻易贬低出国留学的积极意义,也... 出国留学后,我开始有种族歧视了
    孟羽童透露明年将出国留学,否认与董明珠"互撕" 清朝老照片:120个英俊少年出国留学,长大后全成才
    日本年轻人为啥不愿意出国留学(图 4年接900客 女大学生挣出国留学费用捞20万
    要不要送娃出国留学,有些话我一定要说出来… 卡签证、拒offer,中国人想出国留学越来越难了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