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中国人涌入非洲:种菜、做电商,卖期房

比如,肯尼亚当地四季如春的气候让很多人更愿意长期生活;作为联合国环境署、气候署的总部,以及很多跨国企业的非洲总部所在地,肯尼亚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商业氛围浓厚,活跃度更高,这些培育了创业的土壤;此外,基本工业的相对完善为创业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




未必是中国“后花园”,

但可以是企业及人生中转站

近半个月时间的走访过后,相较于以前我对非洲的朦胧模糊看法,一些判断也渐渐清晰起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非洲很难成为下一个东南亚

这期间,我们造访了埃塞俄比亚工业部、投资局。如果对比东南亚国家相关部门,一个明显的区别现象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部门官员基本能够把政策条件说得非常清晰,每一个官员都可以报出相关准确数据。但是,在埃塞俄比亚,他们只能对着PPT模糊地讲一讲,报不出清晰的数据。原因并非不专业,更多是政策不稳定下导致的不清楚实情。

客观层面来说,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些困局。

依赖农牧业、工业基础薄弱、政策不确定、政府腐败、外汇紧缺、通货膨胀等,虽然在劳动力、关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点的制约明显,这一轮中资企业的供应链海外重建,非洲能承接的很可能是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基础产业,很难像东南亚一样可以承接较全的产业链。

非洲国家的发展常常是动荡式的发展,因为不同领导者的上台导致政策反复变化,加上一些内部的冲突,容易遇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尴尬局面,相较而言,东南亚国家总体上是属于螺旋式发展,可预期性更强。

◎其次,非洲可以成为中国企业和创业者很好的中转站。


无论在埃塞俄比亚还是肯尼亚,出海的中国人主流是两类,一类是大公司的海外区域负责人,一类是基础产能的制造者。前一类人的出现,源于非洲巨大的人口市场以及物资的紧缺,从酱油到汽车,非洲是一个不可忽视和放弃的市场。

而后一类人更值得我们关注,这是一批在国内其企业往往被认定为是“落后产能”的企业家,但处在非常原始的市场和极其廉价年轻的劳动力市场,它们实际上是“先进产能”。

在国内这一批创业者的知识结构与商业能力无法支撑他们顺利转型升级,在非洲却仍然可以稳健地获得一份还算可观的营收。淘汰与急需之间,需要变换的不是能力,而是市场。

就如一位大厂非洲高管跟我所说,在非洲,每一个时代都有富豪或者成功的企业家,但跟国家GDP发展关系并不大。所以,无论穷国还是“富国”,总是有赚钱的机会,可以找到安顿一时、平稳落地的人生中转站。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