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中国人涌入非洲:种菜、做电商,卖期房

考察团观看动物迁徙


2024年中国赴肯游客数量超9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47.4%,创下新高,2025年预计将突破10万人次。美英的游客数量更是这个数的两三倍。

所以,内罗毕的房地产发展颇为繁荣,有个中国人对我透露:“这里租售比很高,基本十年就可以回本。”具体来说,市中心的房价在8000—10000人民币/平方米,顶级的住宅能到一万五六,而一套三居室公寓月租是六千人民币左右,顶级公寓则更贵。

不少中国人在这里卖楼花创业,不少中国外派员工会买房置业,各种大小机会使肯尼亚聚集了2—3万中国人之多,数倍于埃塞俄比亚,而这只是官方公布的数据,实则可能更多。在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徽菜、川菜、粤菜。

肯尼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牧、旅游,工业基础同样薄弱,但是比起埃塞俄比亚则完善得多,基本的生活所需制造在国内基本能完成,中国的传音、森大等企业在肯尼亚均设有工厂,生产从手机、三轮车、瓷砖到纸尿裤等各种产品。



繁忙的工厂

用中国的制造能力在这里做一个当地品牌也有不少成功者,比如一个中国人在当地做了一个电视机品牌Vitron,43寸的价格已经打到了1000人民币左右,“在当地,海尔、海信可能都打不过它”。

一群鲜活的中国年轻创业者尤其让我记忆深刻。

一位从麦肯锡辞职的女孩在肯尼亚创业种地、卖菜,现在已经是肯尼亚最大的蔬菜采供平台。她的故事里有从三万英尺降落到地头的决心,也有凌晨三点跟着火车去卖菜的勇气。

一位新疆女孩从懵懂被公司外派到肯尼亚,到辗转到外资园区任职学习更多的跨国经营经验,她说我想要做一座桥梁,在中国和肯尼亚之间。她说,最大的难处是孤独,最能帮助成长的也是孤独,但是我看到的是她的义无反顾。

陪着我一起做拍摄采访的姑娘和她男朋友是两个90后,一个在肯尼亚做企业服务,一个在肯尼亚做广告营销。“国内父母能帮到的太多了,我想来一个遥远的地方靠自己。”


在这批年轻创业者之前,还有一批中国创业者在此扎根。前华为员工杨涛2014年在内罗毕创立了有非洲版“淘宝”之称的Kilimall,目前每日订单在20000+,24小时发货率99.95%。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kilimall仓库

新华社曾经的一个外派记者徐晖,放弃金饭碗在肯尼亚扎根创业,成立了金狮集团,生产纸张、电池等生活必需品,同时涉足地产等产业,成为在非的成功企业代表。

在此之前我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一批人选择在遥远的非洲创业。我试着想找出他们在这里创业的原因,零散之中找到一些共性。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