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中国人涌入非洲:种菜、做电商,卖期房

考察团品尝咖啡


在Merkato市场,这里充斥着大量的二手服装,很多来自中国,然而并不便宜,一条二手牛仔裤需要二三十块人民币,新货则更贵;一条质量堪忧的小毯子售价100元,在国内这个毯子大概作为赠品你也并不想要。而事实上,它们还是供不应求的进口商品。当地人走亲访友,一提卫生纸也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礼物。

因为工业稀缺,导致这个国家的失业率非常高,街道上三三两两地散站着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拿着几十块人民币的杂牌手机,失业气息浓郁。

埃塞俄比亚之所以称为“非洲小中国”,除了可以傲视非洲的三千年级的古文明史、从未被殖民的独立发展国体,核心在于它热衷模仿与借鉴中国发展模式,比如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制订首个“五年计划”。高峰时期,它吸引了三四十万中国人参与开拓这块“处女地”。

只是2020年开始的内战、美国取消对埃塞俄比亚的出口免税待遇、土地税收政策不稳定等因素不断扼杀这一局面,如今中国人仅有数千人。“很多人去了坦桑尼亚,那里改革开放,更包容、更有机会。”

当然,留下来的人还是告诉我:混乱而有机会。毕竟这是非洲第二大人口大国,有着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百废待兴的市场。



考察团参访当地企业

几个做工程的传统中国老板,围绕在埃塞俄比亚搞基建的中国国企做点碎石、混凝土、烧砖等周边生意,一年稳定收入在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人民币,其中有个老板对我们坦言:“国内是没有我的位置的。”不少人在埃塞俄比亚娶妻生子,扎根了下来。

2023年,埃塞俄比亚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燃油车进口。一方面是其独有的电力优势,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限于外汇,靠卖咖啡,实在没有足够的外汇能够大量购买石油。由此,埃塞俄比亚一下子成了中国新能源车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市场,比亚迪、北汽、广汽都已经忙不迭在这里设厂,创造着这个国家难得的热闹。


街上那些不知道已经几手的日本燃油车,什么时候会陆续被替换成中国的新能源车,值得拭目以待。



肯尼亚:涌动3万中国人的活力

从埃塞俄比亚往南,飞一个半小时,越过赤道,便是邻国肯尼亚。初步感受来说,这是另一个“世界”。

如果要从这两个国家找些共同点,可以先去被称为“东非最大贫民窟”的基贝拉看看,这里是穷困的深渊。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