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 ] 打破常規的好萊塢"典范" 影星羅伯特·雷德福辭世
盡管享有盛名,《往日情懷》並非提及新好萊塢 時最先浮現的片型。事實上,雖然雷德福與壹些偉大的導演合作並留下相應佳作,但他同樣演過許多平庸乃至乏善可陳的作品,包括《了不起的蓋茨 比》(The Great Gatsby,1974年)這樣的失敗之作(這簡直是非他莫屬的角色)。盡管才華毋庸置疑,雷德福往往似乎更願意打安全牌,求穩求安全,他並不總是能超越平庸導演的局限。在與新好萊塢時代壹些聲名顯赫和的同期演員 相比——比如傑克·尼科爾森,雷德福並不是那種會把內心的瘋狂宣泄到表演中的演員。
新好萊塢時代風潮退去,雷德福的角色總體上漸失光華,但他的公眾形象卻愈發引人入勝。在投身環保等政治活動的同時,他於1980年執導了首部劇情長片《普通人》(Ordinary People,1980年)。這部情節劇講述了壹個拘謹的家庭如何應對親人離世帶來的後果,影片真摯動人,朦朧的攝影 風格和幾位演員的精湛表演令人稱道,但顯得過於工整,正因如此,盡管面臨馬丁·斯科塞斯的《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和大衛·林奇的《象人》(The Elephant Man)等強勁對手,它仍摘得奧斯卡 最佳影片獎。雷德福本人也斬獲最佳導演獎,如今看來,我認為,這個獎項更像是好萊塢主流對自家人的壹份禮贈。
“成功的危險在於將人困入定式,”雷德福曾坦言,“我更愛獨立。”這種態度讓他遁入猶他州荒野的選擇更顯快意。盡管他仍繼續出演電影並堅持導演工作——1994年的《機智問答》(Quiz Show)堪稱巔峰之作,但顯然不願被定型。於是他“逃離” 了好萊塢(某種程度上而言),創辦了聖丹斯學院,讓好萊塢主動向他靠攏,並從根本上推動了美國 電影生態的改變——這種改變往往朝著更好的方向。
這些歷史的變遷,以及聖丹斯學院及其舉辦的著名電影節的歷史確實錯綜復雜,甚至充滿爭議。但我最欣賞雷德福的壹點(人們有時戲稱他為“平凡鮑勃”),在於他打造了壹個讓藝術家得以掙脫束縛、建立社群、制作電影的天地,孕育出那些他本人既不會出演更不會執導的電影。與好萊塢多數人不同,雷德福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價值,而他最終做到了。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