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給了地方50萬億!20年後怎麼辦
如果再看看以往年份的同壹組數據,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拾伍”期間(2001-2005)的轉移支付,我沒有查到准確的數字,AI估計了壹下,除稅收返還外,大概是2.7萬億。
“拾壹伍”期間(2006-2010),除稅收返還外的轉移支付是9.15萬億元。
“拾贰伍”期間(2011-2015),沒找到2011年的轉移支付數據,AI估算總轉移支付約22.88萬億元。
“拾叁伍”期間(2016-2020),轉移支付35.45萬億元。
相信大家看到這組數字的變化,自己就能得出很多結論。有些結論可能是不方便說的。
假定你回到2005年,你對壹個財政官員或者經濟學者說:“再過20年,中央在‘拾肆伍’期間給地方的錢,將達到50萬億元!”
對方肯定會反駁你:“你胡說八道吧!5年時間,中央怎麼可能給地方50萬億元錢?你知道全中國壹共才多少錢嗎?告訴你,M2余額才29.9萬億元!你不要再胡說了。”
普通人的想象力,很難想象其後的20年間,將發生怎樣的滄桑巨變!
贰
今年7月底,M2余額是329.94萬億元,相比2005年底的29.9萬億元,是11倍。
而5年轉移支付50萬億元,是“拾伍”期間(2001-2005)2.7萬億元的18.5倍。
看這組數字,可以看到,最關鍵的轉折發生在“拾伍”規劃和“拾壹伍”規劃之間,中央給地方的錢,從2.7萬億元,躍升到9.15萬億元,壹下子增長兩倍多。
這期間的關鍵變量,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著名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橫空出世。
“4萬億”不僅僅是個印鈔刺激經濟的計劃,它還伴隨著地方競爭的空間大幅變小,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降低,對轉移支付的的依賴變大。那些年,不少學者提出,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財權小,但要辦的事多。但這個趨勢不僅沒有扭轉,反倒在加深。當上面交給基層的事越來越辦不完,給基層定的目標越來越多,限制也越來越多,形式主義自然就盛行了。因為,形式主義是降低成本、避免實際損失的有效方法。
2008年,我寫了壹篇文章,那標題,放在現在有點出格,所以我就不寫出來了。主要內容是,我感受到公眾輿論中,凱恩斯主義和幹預主義思潮興起,我猜測,經濟高速增長的潮可能要退下去了。
要知道,在1978到2008的30年間,中國經濟增速在10%以上的年份,有15年!也就是說,10%的增速,那時候就是正常增速。可那時候的媒體,竟然喊“中國啊,請慢下來,等等你的靈魂”!真是讓人又氣又笑。
現在呢?別說10%了,你問問,看有幾個人相信,經濟增速還有可能回到7%?甚至,人們認為,5%多,才是正常的。7%,那屬於病態的增速。
這個,就叫滄海桑田!
古人講滄海桑田,還說“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松柏摧為薪”還需要幾百年呢,今天發生這種巨變,根本就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在人們不經意間,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這麼發生了。
叁
1979年搞特區,鄧公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壹條血路來。”於是,深圳從農村崛起為國際性大都市。
1990年代,地方有低效的國有企業的包袱,負債累累,靠向銀行借錢維持財政,有個名詞叫“輸血經濟”,就是財政靠銀行輸血。後來上面壹聲令下,銀行不借錢給地方了,但上面給了地方政策。地方有了自主空間,該賣的賣,該改的改,向市場讓步,向企業家招商,竟然迎來了中國經濟的拾多年繁榮。所以,給寬松政策,遠遠勝過給錢。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