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8848米已達極限 為何不能突破萬米
地球不是個隨便讓山“長高”的主。它有自己的構造,像個大雞蛋,外面是薄薄的地殼,裡面有地幔、內核。地殼像塊大拼圖,分成好多板塊。這些板塊老愛擠來擠去,撞壹下就冒出座山。可如果山長到壹萬米以上,地殼就吃不消了,壓力太大,山自己會塌。科學家用高科技測量和實驗,證實了這個“身高限制”。
地殼的運動是個大麻煩。板塊撞來撞去,像壹群人在擠公交,擠得狠了就出事。山脈就是這麼被擠出來的,但太高的山承受不了這種擠壓,容易裂開或者塌掉。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撞出來的,珠峰已經是極限了,再高就得散架。
氣候也給山峰“設限”。高的地方冷得要命,冰川、雪崩天天上演。冰川能把山磨得更尖,但也讓山更脆弱。溫暖的地方有樹有草,能護著山少被風吹雨淋,可高海拔沒這福氣。山越高,風越大,雪越厚,山體越不穩當。
再說大氣層,山高了,空氣就不夠用了。地球的大氣分好幾層,最下面是對流層,8到15公裡高,這兒空氣濃,氧氣足,人類活得舒坦。可過了這層,空氣稀薄,氧氣少得可憐。珠峰頂上,氧氣只有海平面的叁分之壹,人喘口氣都費勁。如果山再高,空氣更薄,人類上去基本沒戲。

高海拔對身體也不友好。爬到幾千米高,很多人就頭暈、喘不上氣,這就是高山病。山越高,氣壓越低,氧氣越少,頭痛、惡心、心慌都是常事。到了8000米以上,叫“死亡區”,因為氧氣少到沒法讓人正常活命。如果山有壹萬米,身體根本扛不住,命都可能丟。
溫度也是個大問題。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掉6度。珠峰頂上,零下幾拾度是常態,凍傷、低體溫症隨時找上門。山如果超過壹萬米,溫度更低,風更大,普通人別說爬,站都站不住。
未來,科技可能會讓人類挑戰更高的山。比如更好的氧氣設備、更強的保暖技術,都有可能。但再牛的科技,也得尊重地球的規矩。山太高,塌了怎麼辦?人上去,安全咋保證?這些問題不解決,挑戰極限就是空話。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