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場上的"民兵"方隊到底是什麼來頭?

在今年的九叁盛大閱兵儀式上,英姿颯爽的民兵方隊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熟悉抗日戰爭歷史或看過相關影視作品的讀者肯定對我國軍民開展地道戰、地雷戰重創日寇的事跡耳熟能詳,而這些戰例的主要實施者正是廣大民兵群體,他們是“人民戰爭汪洋大海”與“軍民團結、全民皆兵”精神的最佳注腳。
事實上,古今中外,民兵在多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寫了歷史進程。而在今天,民兵仍舊在搶險救災、維穩處突等非戰爭軍事運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讓我們穿梭在歷史時空中,去追尋和見證民兵所鑄就的榮耀。

民兵制度的源起與演進
民兵制度早在商周時期出現,當時居住在城市及其近郊的“國人”平時務農、戰時作戰,以壓服郊野地區的“野人”的反抗。雖然自商代後期起,名為“叁軍”的常備軍制度開始興起,但平民仍舊作為潛在的後備力量扮演著重要角色。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