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欲墜的政府和馬克龍無處安放的"歐洲雄心"
上海外國語大學(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特色研究團隊與澎湃新聞國際新聞中心合作推出的專欄“西索歐洲評論”的第49篇。9月8日的信任投票後,不出意外,法國政府又將倒台。總理貝魯或許能得到他想要的體面退場,把爛攤子丟給總統馬克龍去收拾。
當地時間9月8日,法國國民議會將對總理貝魯領導的政府進行信任投票。
此前,貝魯在8月2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聲稱,將於9月8日在國民議會特別會議上就“控制財政”這壹“核心問題”提出“政府責任”動議。這或許意味著法國將再壹次經歷政府更迭。
又是預算惹事端
在貝魯於今年初動用法國憲法第49條第3款繞開國民議會投票強行通過2025年法國財政預算草案後,2026年的財政預算再次成為國民議會內部黨爭的焦點。盡管各黨派對於當前法國居高不下的債務和赤字率態度壹致,但如何削減財政開支,尤其是其中涉及公務員崗位裁撤、公共福利開支縮減、假期長度削減等領域,各黨派為彰顯自己的存在感,紛紛對貝魯政府所提出的預計削減438億歐元並將公共赤字降低到GDP 4.8%的方案表達反對意見,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同時還表達了對於自己方案的堅持。

當地時間2025年8月27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理貝魯在總統府愛麗舍宮參加完每周內閣會議後離開。
貝魯7月15日公布的削減公共赤字和債務的方案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取消“沒有任何宗教意義”的“復活節星期壹”和作為贰戰停戰紀念日的5月8日;除國防和債務利息支出外,凍結財政支出水平並將之保持在2025年的水平,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所有社會福利支出將保持在2025年的水平;“填補沒有必要性的稅收漏洞”,包括改革退休人員專用費10%的免稅額度,同時為富人設置“團結捐款”讓收入最高的人參與到國家建設中;削減中央向地方撥款53億歐元,同時向最困難的省份提供3億歐元的特殊支持;改革醫療支出,將與疾病無關的藥物從報銷名錄中刪除,並擬節省50億歐元的醫療衛生開支;統壹社會津貼,擬通過立法方式將當前各種不同的社會津貼名目進行整合,形成“統壹的社會津貼”,這壹措施也是馬克龍在競選期間的承諾。
作為長期以來馬克龍的反對者,極左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對這次預算方案直接簡單地表示“不要浪費時間,立即進行不信任案投票”,並稱貝魯的這壹政策實質是政府推行“階級政策”,其舉動“不負責任”,並再次試圖推動征收“富人稅”的進程,稱若征收“祖克曼稅”(即由法國經濟學家加布裡埃爾·祖克曼所提出的,對法國1800個收入超1億歐元的家庭按照其資產比例征收2%的“富人稅”),則可輕而易舉地填平貝魯所提議的438億歐元的“窟窿”。
而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在此前依然給貝魯以談判的空間,並稱將視與貝魯政府協商的情況而定,但由於貝魯動用憲法第49條第1款提出信任投票,試圖借此強行通過預算案,國民聯盟與他之間的妥協空間也不復存在。
貝魯為何給自己“挖坑”?
自貝魯宣布將進行“信任投票”後,就遭受到了壹系列反對聲:國民聯盟領導人瑪琳娜·勒龐和現任黨主席約爾丹·巴爾德拉均明確表示國民聯盟將對貝魯投下不信任票,並期待政府解散,該黨副主席塞巴斯蒂安·切努也在采訪中明確表達“當前國家最大的利益就是讓這屆政府倒台”。社會黨第壹書記奧利維耶·福爾也表示“難以想象社會黨人會給貝魯投信任票”。
從當前各黨派的表態來看,包括國民聯盟、社會黨、“不屈法國”、法國共產黨、綠黨在內,極右翼政黨和左翼聯盟已經在解散政府這壹問題上達成了壹致。貝魯發起的這次信任投票,預計將在總數577個議席的國民議會中得到355張不信任票。
貝魯為何主動發起信任投票,為自己領導的政府“掘墓”?
究其原因,首先是對左翼聯盟的誤判:在2026年的預算法案中,所提出的為富人設置“團結捐款”本身就是對於左翼聯盟長期以來倡導的“富人稅”的妥協。但出乎意料的是,左翼聯盟始終不滿馬克龍任命貝魯為總理,且不願意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通過妥協的方式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而是堅定作為“反政府”勢力存在,勢必要通過再次推翻政府,迫使馬克龍妥協甚至辭職。

當地時間2025年9月5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
其次是對國民聯盟的誤判:基於在2022年總統大選時貝魯曾經支持勒龐的“香火之情”,勒龐的反應不應如此激烈。然而,從勒龐致信貝魯的內容來看,對於貝魯“缺乏與政治力量磋商”的行為成為激怒勒龐的主要原因。此外,勒龐兩次在總統選舉中輸給馬克龍,2024年的立法選舉又因馬克龍提議組建“人民陣線”而使國民聯盟未能獲得國民議會多數。今年3月,巴黎刑事法院以勒龐擔任歐洲議會議員期間挪用公款,判決剝奪其被選舉權(該判決無論是否上訴立即執行)。勒龐與國民聯盟稱判決是出於“政治動機”。凡此種種,都使國民聯盟在“反馬克龍”的道路上日趨激進。
第叁或是貝魯對“府院之爭”感到失望:從總理人選來看,貝魯並非馬克龍的第壹選擇,而是各方妥協的結果,並且財政政策本身又是馬克龍所決定,政府團隊中也都是“馬克龍的人”。而在國民議會中,因為2024年立法選舉導致的“叁足鼎立”使得任何壹個議案都難以推進,但同時又要面對馬克龍在各項事務上的“指手畫腳”,貝魯自身的施政理念無法真正得以實施,反而要在包括預算案及各項改革事務中為馬克龍“背鍋”,貝魯實質上已經成為“吉祥物”般的存在。但貝魯如果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辭職,恐怕會被馬克龍從道義的角度拒絕。
最為重要的壹點是,法國各大工會號召在9月10日以“封鎖壹切”(Bloquons tout)為口號舉行全國性罷工,而梅朗雄又計劃在9月23日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並再次啟動彈劾總統程序(去年梅朗雄所領導的“不屈的法蘭西”曾提出過這壹動議,但被國民議會法律委員會投票否決)。在這種背景下,貝魯選擇主動發起信任投票,或許是他保留“自主權”和體面退場的壹種方式。
相似的結局,同樣的亂象
根據法國憲法第49條第1款規定,在經部長委員會審議後,總理可就政府計劃或壹般性政策在國民議會提出“政府責任”議案,相較於第49條第3款的對象限定於財政法案或社保融資法案而言,選擇更為寬泛。但根據第49條第3款發起的“政府責任”議案只要“不信任票”不足50%即可過關,而第49條第1款則要求“信任票”超過50%,“通關”難度更大。貝魯極有可能將面臨與前總理巴尼耶同樣的局面。
根據法國憲法第50條的規定,“當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或不贊成政府的計劃或壹般性政策聲明時,總理必須向共和國總統提交政府的辭呈。”因此,在缺乏協商空間,且不論援引憲法哪個條款試圖強行通過2026年預算都無法實現的情況下,貝魯的結局似乎已經是確定的。
而貝魯的離開也符合法國的民意,從輿觀(YouGov)8月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數據來看,對貝魯的滿意率僅為11%,而在8月25日貝魯的新聞發布會後,法國媒體當天下午進行的民調也顯示,超過3/4的法國人希望貝魯離開。但這無疑對法國又是壹個重大的打擊:在立法選舉14個月後,法國將不得不再次面臨相似的窘境,即在解散政府和解散議會之間選擇。而民意似乎更支持解散議會重新進行立法選舉: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iFop)8月26日的民調顯示,盡管62%的受訪者表達了擔憂情緒,但63%的受訪者希望借此解散議會並重新組織立法選舉。
不論何種選擇,法國終究還是要成立壹個新政府。而馬克龍也將追平第伍共和國歷史上單壹總統任命總理人數最多的紀錄(此前的紀錄是密特朗在14年任期內任命7個人擔任總理,目前馬克龍在其兩個任期內已任命 6 人擔任總理),並且將創造壹項新的紀錄:在總統任期內國民議會兩次成功倒閣。
政府的不穩定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8月26日,歐洲股市開盤全線走低,法國CAC40指數開盤即下跌1.31%,跌幅壹度擴大至2%以上,並且受政壇拖累,法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再度被畫上了問號。此外,由於2026年財政預算再次受阻,2026年的財政支出或將繼續保持在2025年的水平,其中也包括了社會福利支出,這或許是貝魯能夠在其財政預算中唯壹實現的事情了。
當前政壇形勢已經極大地動搖了馬克龍的執政根基:民眾從內心深處認為當前法國政治生態混亂、債台高築的直接責任人是馬克龍,這使得當前馬克龍的支持率創下了第伍共和國所有總統在同期的最低值(輿觀的數據僅為15%,iFop民調顯示68%受訪者認為馬克龍應該辭職)。
從可預見的結果來看,即使馬克龍能夠利用無人可強迫其辭職的制度繼續擔任總統,但若不解散議會重新進行立法選舉,再任命壹個總理依然難免重蹈覆轍;而重新進行立法選舉,又面臨國民議會中議席進壹步喪失的可能性,這或將對其執政形成進壹步掣肘。他也極有可能因此失去支持其“歐洲雄心”的後盾,並且法國當前面臨的債務危機也或將在這樣不穩定的政治生態中進壹步惡化。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壹下您的意見吧
本文是當地時間9月8日,法國國民議會將對總理貝魯領導的政府進行信任投票。
此前,貝魯在8月2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聲稱,將於9月8日在國民議會特別會議上就“控制財政”這壹“核心問題”提出“政府責任”動議。這或許意味著法國將再壹次經歷政府更迭。
又是預算惹事端
在貝魯於今年初動用法國憲法第49條第3款繞開國民議會投票強行通過2025年法國財政預算草案後,2026年的財政預算再次成為國民議會內部黨爭的焦點。盡管各黨派對於當前法國居高不下的債務和赤字率態度壹致,但如何削減財政開支,尤其是其中涉及公務員崗位裁撤、公共福利開支縮減、假期長度削減等領域,各黨派為彰顯自己的存在感,紛紛對貝魯政府所提出的預計削減438億歐元並將公共赤字降低到GDP 4.8%的方案表達反對意見,在提出自己的方案同時還表達了對於自己方案的堅持。

當地時間2025年8月27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理貝魯在總統府愛麗舍宮參加完每周內閣會議後離開。
貝魯7月15日公布的削減公共赤字和債務的方案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取消“沒有任何宗教意義”的“復活節星期壹”和作為贰戰停戰紀念日的5月8日;除國防和債務利息支出外,凍結財政支出水平並將之保持在2025年的水平,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所有社會福利支出將保持在2025年的水平;“填補沒有必要性的稅收漏洞”,包括改革退休人員專用費10%的免稅額度,同時為富人設置“團結捐款”讓收入最高的人參與到國家建設中;削減中央向地方撥款53億歐元,同時向最困難的省份提供3億歐元的特殊支持;改革醫療支出,將與疾病無關的藥物從報銷名錄中刪除,並擬節省50億歐元的醫療衛生開支;統壹社會津貼,擬通過立法方式將當前各種不同的社會津貼名目進行整合,形成“統壹的社會津貼”,這壹措施也是馬克龍在競選期間的承諾。
作為長期以來馬克龍的反對者,極左政黨“不屈法國”領導人梅朗雄對這次預算方案直接簡單地表示“不要浪費時間,立即進行不信任案投票”,並稱貝魯的這壹政策實質是政府推行“階級政策”,其舉動“不負責任”,並再次試圖推動征收“富人稅”的進程,稱若征收“祖克曼稅”(即由法國經濟學家加布裡埃爾·祖克曼所提出的,對法國1800個收入超1億歐元的家庭按照其資產比例征收2%的“富人稅”),則可輕而易舉地填平貝魯所提議的438億歐元的“窟窿”。
而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在此前依然給貝魯以談判的空間,並稱將視與貝魯政府協商的情況而定,但由於貝魯動用憲法第49條第1款提出信任投票,試圖借此強行通過預算案,國民聯盟與他之間的妥協空間也不復存在。
貝魯為何給自己“挖坑”?
自貝魯宣布將進行“信任投票”後,就遭受到了壹系列反對聲:國民聯盟領導人瑪琳娜·勒龐和現任黨主席約爾丹·巴爾德拉均明確表示國民聯盟將對貝魯投下不信任票,並期待政府解散,該黨副主席塞巴斯蒂安·切努也在采訪中明確表達“當前國家最大的利益就是讓這屆政府倒台”。社會黨第壹書記奧利維耶·福爾也表示“難以想象社會黨人會給貝魯投信任票”。
從當前各黨派的表態來看,包括國民聯盟、社會黨、“不屈法國”、法國共產黨、綠黨在內,極右翼政黨和左翼聯盟已經在解散政府這壹問題上達成了壹致。貝魯發起的這次信任投票,預計將在總數577個議席的國民議會中得到355張不信任票。
貝魯為何主動發起信任投票,為自己領導的政府“掘墓”?
究其原因,首先是對左翼聯盟的誤判:在2026年的預算法案中,所提出的為富人設置“團結捐款”本身就是對於左翼聯盟長期以來倡導的“富人稅”的妥協。但出乎意料的是,左翼聯盟始終不滿馬克龍任命貝魯為總理,且不願意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通過妥協的方式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而是堅定作為“反政府”勢力存在,勢必要通過再次推翻政府,迫使馬克龍妥協甚至辭職。

當地時間2025年9月5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
其次是對國民聯盟的誤判:基於在2022年總統大選時貝魯曾經支持勒龐的“香火之情”,勒龐的反應不應如此激烈。然而,從勒龐致信貝魯的內容來看,對於貝魯“缺乏與政治力量磋商”的行為成為激怒勒龐的主要原因。此外,勒龐兩次在總統選舉中輸給馬克龍,2024年的立法選舉又因馬克龍提議組建“人民陣線”而使國民聯盟未能獲得國民議會多數。今年3月,巴黎刑事法院以勒龐擔任歐洲議會議員期間挪用公款,判決剝奪其被選舉權(該判決無論是否上訴立即執行)。勒龐與國民聯盟稱判決是出於“政治動機”。凡此種種,都使國民聯盟在“反馬克龍”的道路上日趨激進。
第叁或是貝魯對“府院之爭”感到失望:從總理人選來看,貝魯並非馬克龍的第壹選擇,而是各方妥協的結果,並且財政政策本身又是馬克龍所決定,政府團隊中也都是“馬克龍的人”。而在國民議會中,因為2024年立法選舉導致的“叁足鼎立”使得任何壹個議案都難以推進,但同時又要面對馬克龍在各項事務上的“指手畫腳”,貝魯自身的施政理念無法真正得以實施,反而要在包括預算案及各項改革事務中為馬克龍“背鍋”,貝魯實質上已經成為“吉祥物”般的存在。但貝魯如果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辭職,恐怕會被馬克龍從道義的角度拒絕。
最為重要的壹點是,法國各大工會號召在9月10日以“封鎖壹切”(Bloquons tout)為口號舉行全國性罷工,而梅朗雄又計劃在9月23日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並再次啟動彈劾總統程序(去年梅朗雄所領導的“不屈的法蘭西”曾提出過這壹動議,但被國民議會法律委員會投票否決)。在這種背景下,貝魯選擇主動發起信任投票,或許是他保留“自主權”和體面退場的壹種方式。
相似的結局,同樣的亂象
根據法國憲法第49條第1款規定,在經部長委員會審議後,總理可就政府計劃或壹般性政策在國民議會提出“政府責任”議案,相較於第49條第3款的對象限定於財政法案或社保融資法案而言,選擇更為寬泛。但根據第49條第3款發起的“政府責任”議案只要“不信任票”不足50%即可過關,而第49條第1款則要求“信任票”超過50%,“通關”難度更大。貝魯極有可能將面臨與前總理巴尼耶同樣的局面。
根據法國憲法第50條的規定,“當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或不贊成政府的計劃或壹般性政策聲明時,總理必須向共和國總統提交政府的辭呈。”因此,在缺乏協商空間,且不論援引憲法哪個條款試圖強行通過2026年預算都無法實現的情況下,貝魯的結局似乎已經是確定的。
而貝魯的離開也符合法國的民意,從輿觀(YouGov)8月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數據來看,對貝魯的滿意率僅為11%,而在8月25日貝魯的新聞發布會後,法國媒體當天下午進行的民調也顯示,超過3/4的法國人希望貝魯離開。但這無疑對法國又是壹個重大的打擊:在立法選舉14個月後,法國將不得不再次面臨相似的窘境,即在解散政府和解散議會之間選擇。而民意似乎更支持解散議會重新進行立法選舉: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iFop)8月26日的民調顯示,盡管62%的受訪者表達了擔憂情緒,但63%的受訪者希望借此解散議會並重新組織立法選舉。
不論何種選擇,法國終究還是要成立壹個新政府。而馬克龍也將追平第伍共和國歷史上單壹總統任命總理人數最多的紀錄(此前的紀錄是密特朗在14年任期內任命7個人擔任總理,目前馬克龍在其兩個任期內已任命 6 人擔任總理),並且將創造壹項新的紀錄:在總統任期內國民議會兩次成功倒閣。
政府的不穩定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8月26日,歐洲股市開盤全線走低,法國CAC40指數開盤即下跌1.31%,跌幅壹度擴大至2%以上,並且受政壇拖累,法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再度被畫上了問號。此外,由於2026年財政預算再次受阻,2026年的財政支出或將繼續保持在2025年的水平,其中也包括了社會福利支出,這或許是貝魯能夠在其財政預算中唯壹實現的事情了。
當前政壇形勢已經極大地動搖了馬克龍的執政根基:民眾從內心深處認為當前法國政治生態混亂、債台高築的直接責任人是馬克龍,這使得當前馬克龍的支持率創下了第伍共和國所有總統在同期的最低值(輿觀的數據僅為15%,iFop民調顯示68%受訪者認為馬克龍應該辭職)。
從可預見的結果來看,即使馬克龍能夠利用無人可強迫其辭職的制度繼續擔任總統,但若不解散議會重新進行立法選舉,再任命壹個總理依然難免重蹈覆轍;而重新進行立法選舉,又面臨國民議會中議席進壹步喪失的可能性,這或將對其執政形成進壹步掣肘。他也極有可能因此失去支持其“歐洲雄心”的後盾,並且法國當前面臨的債務危機也或將在這樣不穩定的政治生態中進壹步惡化。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