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抑郁不想上学,家长或许忽视了这些问题

休学决策难,复学过程更难。


调研显示,青少年抑郁患者复学时,首当其冲,是无法适应复学后的学习压力和标准化管理(困难指数3.73,满分5分)、无法融入复学后的新环境和人际关系(3.66)、主观上没有做好准备(3.45)、学校和老师无法为孩子复学提供帮助(3.19)。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些本就是他们出现抑郁的诱发因素。

当书本是重担,当课堂度日如年,当同龄人的存在都成了压力源。孩子想休学,是权宜之计,也是无奈的自救。

02

那些让孩子“又爱又恨”的家庭

对于很多抑郁/焦虑而厌学的青少年,家庭是解题的关键,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既渴望依靠家庭,又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首先,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情绪问题更重。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12.8%;而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孩子,这一数字升至22.0%,抑郁高风险的占比也从4.1%上升到7.2%。



留守儿童的困境显而易见。在学校受了欺负、心里有了委屈,家里只有老人。并非老人不爱孙辈,但青春期细腻的情绪变化,他们很难捕捉。更别说,还要跟上时代,理解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物质需求。

不同亲子沟通频率下,孩子的抑郁风险逐级上升。经常沟通的家庭,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5.4%;偶尔沟通上升到12.3%;基本不沟通达到26.0%;而从来不沟通的家庭,这一比例高达28.3%。

可是,“全日制”化的陪伴,也容易导致另一种极端。


过度教养下,父母的关爱变成了枷锁。作业必须全对,成绩不能下滑,兴趣班一个不落。孩子的每分每秒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样的“爱”,是全情灌注,但缺乏弹性和呼吸的空间。

网友们谈起厌学的孩子,“孩子”“家长”“家庭”“父母”等是评论区里的高频词。“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从精神到环境都不自由”“家长要先明白,自己就是个非常非常非常普通的人”“学校、家庭、社会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孩子没处释放”——许多留言背后,都谈及了对过度教养的控诉。



因此,如果说“孩子有心理疾病”,那么父母与孩子常常是共同患病。

《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孩子有抑郁症的家庭,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女子赴美生子去世后俩娃生父成谜 美籍孩子面临驱逐 黄渤波士顿逛街被遇 孩子是美籍 见被认出后快跑
    上海百年小学开学第一天突倒闭!家长堵校门喊冤 网友偶遇赵丽颖送孩子去开学礼!称赞颖宝很低调
    伊朗外长:英法德及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失去信誉 退休后不想越活越穷?"4件事"要先做准备
    美政府拟发报告:吃这种常见退烧药或生自闭症孩子! 身上伤病多不能睡床...王晶曝成龙身体问题
    被群嘲的吴京,到底问题出在哪?(图 美众院中共问题委员会指责中国借阅兵"操弄历史"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