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抑郁不想上学,家长或许忽视了这些问题
调研显示,青少年抑郁患者复学时,首当其冲,是无法适应复学后的学习压力和标准化管理(困难指数3.73,满分5分)、无法融入复学后的新环境和人际关系(3.66)、主观上没有做好准备(3.45)、学校和老师无法为孩子复学提供帮助(3.19)。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些本就是他们出现抑郁的诱发因素。
当书本是重担,当课堂度日如年,当同龄人的存在都成了压力源。孩子想休学,是权宜之计,也是无奈的自救。
02
那些让孩子“又爱又恨”的家庭
对于很多抑郁/焦虑而厌学的青少年,家庭是解题的关键,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既渴望依靠家庭,又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首先,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情绪问题更重。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12.8%;而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孩子,这一数字升至22.0%,抑郁高风险的占比也从4.1%上升到7.2%。

留守儿童的困境显而易见。在学校受了欺负、心里有了委屈,家里只有老人。并非老人不爱孙辈,但青春期细腻的情绪变化,他们很难捕捉。更别说,还要跟上时代,理解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物质需求。
不同亲子沟通频率下,孩子的抑郁风险逐级上升。经常沟通的家庭,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5.4%;偶尔沟通上升到12.3%;基本不沟通达到26.0%;而从来不沟通的家庭,这一比例高达28.3%。
可是,“全日制”化的陪伴,也容易导致另一种极端。
过度教养下,父母的关爱变成了枷锁。作业必须全对,成绩不能下滑,兴趣班一个不落。孩子的每分每秒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样的“爱”,是全情灌注,但缺乏弹性和呼吸的空间。
网友们谈起厌学的孩子,“孩子”“家长”“家庭”“父母”等是评论区里的高频词。“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从精神到环境都不自由”“家长要先明白,自己就是个非常非常非常普通的人”“学校、家庭、社会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孩子没处释放”——许多留言背后,都谈及了对过度教养的控诉。

因此,如果说“孩子有心理疾病”,那么父母与孩子常常是共同患病。
《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孩子有抑郁症的家庭,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