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抑郁不想上学,家长或许忽视了这些问题

又是一年开学季。虽然和成年人上班一样,大多数孩子也常常把不想上学挂在嘴边。


但有一批青少年,是真的止步在了开学的路上。

据《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8.9%,约3080万例。典型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品行障碍等。而这批孩子,是厌学乃至休学的高频群体。

与仅仅是嘴上抱怨“不想上学”不同。在学龄阶段,他们身处巨大的情绪困境中,暂时丢失了学习与社会化能力,只能退出学业。

他们何以至此?

01

孩子没法读书,可能是积郁成疾

想休学的孩子,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从搜索热度来看,2018年后相比于2018年前,每日搜索“休学”的人增长三成。其中,有三分之一用户是19岁以下的青少年,远高于常规搜索人群分布。搜索高峰集中在每年9月以及2-3月的开学季——也是孩子们要重返校园,学期前苦苦挣扎的时候。



之所以抗拒上学,不少源于糟糕的心理状态。

根据中科院心理所调研,无抑郁风险的孩子,48.1%完全没有“不想上学”的念头,45.7%只是偶尔有。但随着抑郁程度加深,有抑郁风险的孩子,19.3%经常不想上学;到了抑郁高风险群体,22.7%经常产生厌学情绪,另有22.7%每天都在煎熬。

他们想休学,并且怀疑学习的意义:抑郁高风险的孩子中,28.9%选择认同“学习对自己没有意义”,无抑郁风险的只有7.9%同意。



在这里,得区分一下抑郁和焦虑。抑郁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悲伤、绝望和对事物失去兴趣;焦虑则是过度担忧、恐慌和紧张不安。两者常常相伴出现,交替其中,则可能是双向情感障碍。

如果只是有抑郁/焦虑现象,不一定成病,但有恶化风险。当孩子自身难以调节,出现毫无由头的抑郁/焦虑,并伴随躯体症状,他们可能不得不借助药物来抵抗痛苦。

确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是频繁休学的人群。根据调研,超过50%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经历过休学,平均休学通常不止一次(1.78次),多在初中期间休学(14.16岁)——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至少有千万级青少年因抑郁等心理问题休学。



休学决策难,复学过程更难。

调研显示,青少年抑郁患者复学时,首当其冲,是无法适应复学后的学习压力和标准化管理(困难指数3.73,满分5分)、无法融入复学后的新环境和人际关系(3.66)、主观上没有做好准备(3.45)、学校和老师无法为孩子复学提供帮助(3.19)。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些本就是他们出现抑郁的诱发因素。

当书本是重担,当课堂度日如年,当同龄人的存在都成了压力源。孩子想休学,是权宜之计,也是无奈的自救。

02

那些让孩子“又爱又恨”的家庭

对于很多抑郁/焦虑而厌学的青少年,家庭是解题的关键,也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既渴望依靠家庭,又难以获得真正的理解。

首先,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情绪问题更重。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12.8%;而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孩子,这一数字升至22.0%,抑郁高风险的占比也从4.1%上升到7.2%。



留守儿童的困境显而易见。在学校受了欺负、心里有了委屈,家里只有老人。并非老人不爱孙辈,但青春期细腻的情绪变化,他们很难捕捉。更别说,还要跟上时代,理解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和物质需求。

不同亲子沟通频率下,孩子的抑郁风险逐级上升。经常沟通的家庭,孩子轻度抑郁风险为5.4%;偶尔沟通上升到12.3%;基本不沟通达到26.0%;而从来不沟通的家庭,这一比例高达28.3%。

可是,“全日制”化的陪伴,也容易导致另一种极端。

过度教养下,父母的关爱变成了枷锁。作业必须全对,成绩不能下滑,兴趣班一个不落。孩子的每分每秒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样的“爱”,是全情灌注,但缺乏弹性和呼吸的空间。

网友们谈起厌学的孩子,“孩子”“家长”“家庭”“父母”等是评论区里的高频词。“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从精神到环境都不自由”“家长要先明白,自己就是个非常非常非常普通的人”“学校、家庭、社会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孩子没处释放”——许多留言背后,都谈及了对过度教养的控诉。



因此,如果说“孩子有心理疾病”,那么父母与孩子常常是共同患病。

《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孩子有抑郁症的家庭,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

当孩子持续有症状未康复时,高达68.8%的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36.6%有抑郁倾向,32.2%高抑郁倾向)。即便孩子病情好转,无明显症状回归正常社会,仍有46.2%的家长存在抑郁问题。

原因可能有多种:一是孩子生病了,家长跟着焦虑——看着孩子失去社交能力,担心未来,自己也陷入情绪漩涡。

第二种,是情绪问题本就因家长而起。根据斯坦福医学院的综述,在大多数抑郁症病例中,大约50%的原因是遗传的,大约 50%源于其他因素。即便不谈遗传,一个情绪焦虑或强迫的家长,在巨大的教育压力下,孩子也很难保持阳光明媚。




面对这种困境,全国各地涌现出超过25家休学中心。根据凤凰网报道,一个超过240人、名为“休学机构考察”的群聊里,汇聚着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家长们。他们描述的孩子状况有所相似:“不想出门、没有社交”“在家黑白颠倒、整天玩手机”“对父母不信任,说不到一起”。

面对又爱又恨的家庭,孩子们想逃离。而焦灼的家长们,微蹙着眉,只能在休学中心的开放日里寻找答案。

03

找回安全感,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兜底”

想要改善抑郁/焦虑导致的厌学,方法不复杂,但执行需要多些细腻。

休息好、运动好,真的管用。调研显示,每周不运动的孩子,轻度抑郁风险高达18.3%、抑郁高风险11.7%;而每周运动4次及以上的孩子,这两个数字分别降至8.8%和3.7%——差了将近3倍。学业时长也是如此。约8小时工作(学习)的抑郁水平最低(5.1),超过10小时飙升至6.7。



运动能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长时间紧绷学习或工作,神经递质失衡,这些都是学术研究屡次证明的机制。事实上,不仅是未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想要修复心理创伤,也是如此。

但也别走极端。比如,将行动停留在表面,把孩子赶出去强行运动,就又陷入了窠臼。工作(学习)时间过少,缺乏社会互动,也容易胡思乱想。

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需要为孩子营造一种被看见、被接纳的“安全感”。



要知道“学习”和“上学”可能是两码事。孩子可以学习,但可能不想去他所在的学校,因为他感知学校没有接纳他。孩子想要的是“我被看见、我在这里是安全的”。

比如学校提供的归属感、老师的激励支持、同学间的友善互动,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反过来,过去颇为常见的校园欺凌问题,给很多孩子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所谓家庭与学校的“兜底”,不是说只提供物质支持,而是提供一种保持心理韧性的底线。当孩子自我感到绝望无援的时候,有个最基本的可以获取的支援。

这个支援,可以是尊重孩子在学校感知到的不公平与郁闷; 也可以是一个退让,而不是剑拔弩张、彼此折磨——“这次的成绩比较重要没错,但如果这个测试让你感到尤其害怕与痛苦,那我们可以将目标降低,或者暂时舍弃,今天休息一下午”。

这就是保持心理韧性的底线:少年是有烦恼,但烦恼总有出口,烦恼没有那么可怕。

执迷于孩子早期节点的某个绩效表现,甚至在单个作业上大发雷霆,认为做不好未来就完蛋了,是一种父辈的强迫行为,对于未来成长的意义很难说有多高。

所以,人们需要亲近关系中的心理“兜底”,一旦没了,便会转向自我世界中的抑郁/焦虑情绪——人活着是靠一个安全与希望。

抱抱孩子。拥抱是双向的过程,既是抱着他/她,也是抱着当年学龄时烦恼的自己。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女子赴美生子去世后俩娃生父成谜 美籍孩子面临驱逐 黄渤波士顿逛街被遇 孩子是美籍 见被认出后快跑
    上海百年小学开学第一天突倒闭!家长堵校门喊冤 网友偶遇赵丽颖送孩子去开学礼!称赞颖宝很低调
    伊朗外长:英法德及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失去信誉 退休后不想越活越穷?"4件事"要先做准备
    美政府拟发报告:吃这种常见退烧药或生自闭症孩子! 身上伤病多不能睡床...王晶曝成龙身体问题
    被群嘲的吴京,到底问题出在哪?(图 美众院中共问题委员会指责中国借阅兵"操弄历史"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