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窗外是藍星》導演朱翌冉:從太空摘回壹顆"星"

2025年9月5日,中國首部太空實拍電影《窗外是藍星》登陸全國院線——當銀幕亮起,400公裡外的中國空間站仿佛瞬間拉近距離,8K攝影機的鏡頭掃過青藏高原的雪冠與遼東半島的海岸線,掠過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褶皺與京津冀城市群的璀璨時,每壹個畫面都在訴說同壹個真理:


這顆藍色星球上所有壯麗河山,都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這些畫面不僅震撼,更充滿科學價值,並且從航天員視角看到的太空,恰恰賦予了影片壹種真實而動人的臨場感。

《窗外是藍星》海報

《窗外是藍星》的拍攝是壹次航天人與電影人的雙重突破。航天員兼任“太空攝影師”,在完成繁重科研任務之余,用特制的國產8K攝影機,記錄了神舟拾叁號乘組在太空的183個日夜。主創團隊無法踏足太空,卻靠著適配太空的特制設備、與航天員的隔空協作,把“遙遠的太空”變成了“可觸摸的日常”。

在這場仿佛親臨空間站的沉浸式太空旅行中,觀眾不會覺得是在“看電影”,更像跟著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叁位航天員,壹起經歷了壹次為期數月的太空駐留。

影片上映前,導演朱翌冉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帶領讀者感受大國重器裡的溫度,也觸摸宇宙深處的浪漫。



導演朱翌冉

差點“趕不上火箭”的攝影機和上不了天的導演

“其實早在我們籌備前,世界航天大國就已經盯上了‘太空電影’這塊領域。”


2021年團隊剛萌生想法時,就查到不少同行的動態:科布斯團隊曾計劃去國際空間站拍劇情片,法國航天員早就在空間站拍了《16次日出》,俄羅斯更是為了電影《挑戰》,讓攝影師專門去做了太空飛行訓練……“那時候就感覺,太空要成影視工業的新賽場了,但這事有個硬門檻——得靠載人航天技術托底,不是誰想做就能做。”朱翌冉說。

恰好那時,中國航天的腳步正踩在關鍵節點上。2021年,國家正准備發射空間站核心艙,而這正是太空拍攝的“剛需”——“以前楊利偉他們乘飛船飛天,在軌時間短、空間有限,根本沒法拍電影;但有了空間站,能長期駐留、運營穩定,就有了在裡面搞影視創作的可能。”總台團隊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過去中國人飛向太空、駐留太空、探索太空的報道,已經形成了大家熟悉的固定套路,我們想著能不能打破語境,從‘航天文藝’和‘航天新聞宣傳’的路數中,重新開拓出壹些新的表達。”



《窗外是藍星》劇照

要拍攝壹部“太空電影”,第壹步就卡在了“機器”上——普通攝影機根本不適配空間站工作環境。“失重環境下機器會飄,發射時的震動能把零件震散,充電標准要對齊,空間站裡還不能有異味、不能幹擾科研設備等壹系列標准。”朱翌冉找了7家國內頂級的影視設備機構,聯合航天團隊壹起攻關,核心就壹個目標:把8K電影機做“適配”。傳統攝影機的體積、供電、操作方式都不滿足太空拍攝的要求,他們把機身拆了又裝,零件換了壹批又壹批,折騰了大半年,肆台攝影機終於縮成了“叁個貨包”大小。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壹頁12345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導演王晟赫疑諷刺向太蹭流量,為什麼重提張國榮 太空競賽:歐洲也希望擁有壹席之地
    上映2天票房破千萬 中國首部太空實拍電影熱映 美參議員:美國必須在太空保持對中國的主導地位
    美國必須阻止中國在太空競賽中獲勝  (2條評論) 專訪《華南抗日烽火》主創:以跨時空對話呈現文武雙線抗戰
    為什麼北歐離婚率超50%?挪威女導演上海談"愛的暫停" 安澤豪參演《警察筆記之欲望之罪》,穆龍導演"新警察故事"
    秦海璐缺席《生萬物》慶功宴,導演卻將其名字寫成海陸,真相曝光 《生還》導演高群書:我不願拿抗聯題材去割韭菜,良心過不去 |專訪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