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美國是如何成為全球"屍體出口國"的

2009年11月,哈羅德·迪拉德(Harold Dillard)被診斷出腹部周圍患有惡性癌症,享年56歲。幾周後,這位前汽車修理工和雜工、壹個幾乎每天都戴著牛仔帽、穿著牛仔褲的德州“修理先生”、被送進了臨終關懷機構。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天,壹家名為“生物關懷”(Bio Care)的公司來到了臨終關懷機構探望迪拉德先生。他們詢問他是否願意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界,以便醫生們能夠用它來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該公司會將他未使用的遺體火化,並免費歸還骨灰。

“他的眼睛亮了起來,”他的女兒法拉·法索爾德(Farrah Fasold)回憶道。 “他認為這減輕了家人的負擔。捐獻遺體是他能做的最後壹件無私的事情。”

迪拉德先生在聖誕節前夕去世,幾個小時後,壹輛來自“生物關懷”的汽車停在了臨終關懷機構外,將他的遺體運走了。幾個月後,他的女兒接到了警方的電話,他們找到了她父親的頭顱。

警方稱,他們在該公司的倉庫裡發現了45人的100多塊屍塊。

“所有屍體似乎都被粗糙的切割工具肢解了,例如電鋸,”壹名偵探當時寫道。



法索爾德女士說,她原以為父親的遺體會被有尊嚴地處理——但她認為,父親的遺體被“肢解”了。

“我晚上閉上眼睛,就會看到裝滿屍塊的巨大紅色桶。我失眠了,根本睡不著。”

該公司當時透過律師表示,他們否認虐待屍體。該公司已不復存在,其前所有者也未能就此置評。

這是法索爾德女士第壹次接觸所謂的“屍體經紀人”的世界:這些私人公司收購屍體,解剖屍體,然後將肢體出售牟利,通常賣給醫學研究中心。

批評人士認為,這個產業代表著壹種現代形式的盜墓。另壹些人則認為,遺體捐贈對醫學研究至關重要,私人公司只是填補了大學留下的空白,因為大學壹直無法獲得足夠的遺體來支持其教育和研究計劃。

盡管法索爾德女士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壹點,但她父親的案例揭示了壹場充滿情感的辯論,這場辯論直指我們對生命以及有尊嚴的死亡的理解。

遺體生意


至少從19世紀醫學教學蓬勃發展開始,壹些具有科學頭腦的人就相當青睞於用自己的遺體來培訓醫生的想法。

布蘭迪·施密特(Brandi Schmitt)是加州大學遺體捐贈計劃的主任,該計劃是希望捐贈遺體的人們的熱門選擇。她說,去年他們收到了1600份“完整遺體捐獻”,他們擁有壹份已登記的近5萬名健在者名單。

她說,遺體捐獻通常出於簡單的利他主義:“很多人要麼受過教育,要麼對教育感興趣。”

但經濟因素也會發揮作用。施密特女士說,葬禮費用昂貴——許多人被免費處理遺體這件事本身所吸引。

與大多數醫學院壹樣,加州大學不從其遺體捐贈計劃中獲利,並且對如何處理屍體(醫學上稱之為“屍體”)有著嚴格的規定。

但近幾拾年來,美國出現了壹些更具爭議的現象:壹個營利性企業網絡充當中間人,從個人手中獲取遺體,解剖後再出售。他們被廣泛稱為“遺體經紀人”,盡管這些公司自稱是“非移植組織庫”。

他們的壹些客戶是大學,利用遺體培訓醫生。另壹些是醫學工程公司,利用肢體測試新型髖關節植入物等產品。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壹頁1234下壹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
    評論1 游客 [辛.香.氏.說] 2025-09-05 00:32
    We may think that we can help others by donating our organs and bodies after we pass. However, our bodies may not be treated respectfully with dignity. Therefore, I did not sign any forms for donation. I just do not want be on the list of those human remains in the trash cans.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