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科学家发现一种强有力的全新防癌方式
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一个拥有错误DNA的无害细胞,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完整的癌细胞肿瘤?
外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空气污染等环境威胁已知会损伤细胞,与癌症发生率升高有关。许多化学物质——包括部分饮用水污染物和化妆品成分——也被认为具有致癌性。
但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更清楚地理解这些致癌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2020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艾伦·鲍尔曼及其同事发表研究称,在20种已知或疑似人类致癌物中,只有3种在老鼠体内确实诱发了突变;大多数似乎是通过其他方式促进了肿瘤生长。
鲍尔曼指出,这表明人类接触的致癌物中,可能有80%-90%并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这些非诱变性致癌物,更可能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起作用。频繁接触会导致慢性炎症,从而促进癌症驱动细胞发展为真正的肿瘤。
炎症本是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通过将免疫细胞派往受伤区域,清除刺激源、抵抗感染,并促进组织生长。但当面对长期刺激,如肺部的空气污染颗粒时,炎症反而会损伤组织,导致肿瘤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肿瘤可以被看作是“永不愈合的伤口”。
202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由伦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查尔斯·斯旺顿领导的研究,提供了空气污染导致非吸烟人群肺癌的有力证据。在老鼠实验中,空气污染引发肺部炎症,继而促使具有典型肺癌突变的周围细胞增殖形成肿瘤。
研究人员估计,仅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如伦敦的繁忙道路旁)生活三年,就可能让这类细胞转变为肿瘤阶段。
斯旺顿指出,慢性炎症也会因胃酸反流、紫外线辐射以及特定细菌引发的肠道持续感染等刺激,加速有害突变细胞的扩散。
发现慢性炎症可成为癌症发展的推动力,正在促使临床医生重新思考癌症的预防策略。
越来越多研究人员认为,阻止癌症最有效的办法可能并不是直接针对癌变突变,而是靶向免疫系统。确定要针对的炎症分子是第一步。
例如,在斯旺顿关于空气污染与肺癌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一种名为白细胞介素-1β的免疫系统蛋白是促发炎症并推动肿瘤发展的关键。在老鼠实验中,当给予阻断这种蛋白的药物后,即使在空气污染环境中,肿瘤也未能形成。
这些发现打开了一个全新可能性:未来防癌药物,或许能帮助人体更好地抑制免疫系统自身的破坏性反应。这对于癌症高风险人群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这类人群包括携带有问题的BRCA基因等突变者、曾经吸烟者以及接受过癌症治疗的人。对于某些已经出现癌前组织变化的人,如结肠息肉、乳腺或肺部的潜在病灶,也可能有效。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罹患癌症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潜在受益者的数量也将不断扩大。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