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 县城女孩在哈佛实验室:优绩游戏里的迟到者

早晨九点,陈学秋总会路过校园里那座着名的John Harvard雕像。游客在雕塑前打卡拍照,她走向不远处一栋不起眼的科研楼。
去年9月,她成为哈佛AI实验室的全职员工。“小时候的自己平平无奇,在九年义务教育所有阶段都普通中等,以全校最不可能有人记得的成绩考入公立美本,申请上梦校硕士,毕业后入职哈佛,听起来仿佛是一个爽文。”陈学秋说。
工位在实验室角落,窗外是波士顿典型的红砖建筑。团队里她最年轻,周围多的是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同事。工作氛围松散,只需打卡7小时,下班后可以看剧、读书,周末跳街舞。但入职第十个月,实验室传出裁员消息——美国政府冻结了哈佛22亿美元的科研拨款,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研资金,她所在的实验室项目就在其中。
陈学秋又开始投简历,找工作。来美国8年,她一直在努力规划留下来。从湖南县城到波士顿哈佛办公室,陈学秋挤进过华尔街社交圈、和硅谷擦肩而过、被家人视为骄傲却深陷债务困局。她发现自己一直是优绩游戏里的迟到者,调侃自己说:“他们从小就是精英,我只在小红书上面是精英。”
以下是根据陈学秋(化名)的讲述和社交媒体内容整理。
文丨魏荣欢
编辑丨陶若谷

6月份我们收到通知,目前哈佛在核算各个部门的成本和预期,然后做一个财务规划,大概在九、十月会有一波大裁员。感觉砍我还是比较容易,毕竟刚来,也没在组里做出什么大贡献。我就又开始投简历。
把简历重新修改一下,每天早上投10个再去上班,让认识的朋友帮忙内推,下班和周末就准备面试,自学关于AI的大语言模型课程,想去OpenAI、谷歌和TikTok这类公司。
六月底,我还上了哈佛的一个暑期线上硕士项目,职工可以免学费,反正来都来了,机会就在面前。跟我硕士同一个专业,很多内容说实话已经学过一遍了,但再拿一个哈佛的硕士,写在简历上肯定好看。
自从来了美国,我就一直在追一个目标——找到工作,留在美国。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捕捉到风向就迅速行动,把握机会是小时候就学到的经验。
2017年,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在一所州立大学学会计,每当学校举办求职活动,我都会去参加,了解美国就业需要什么,怎么拿到签证。周围同学会说,有什么好去的,但我特怕错过什么东西。还在学校找了一个兼职,帮国际部的老师弄留学生签证,策划活动和招新咨询,都成了可以写进简历的工作经验。
大二选专业的时候选了金融,我同学大部分,只想毕业后去一家小公司做财务会计。但我爸鼓励我,叫我去建立华尔街的人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