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從電車到AI神壇:特斯拉新篇章是革命還是資本敘事?
從實踐來看,信息技術、半導體和互聯網的發展已印證這壹點,特斯拉自身也有顯著成果——電池成本從2008年的1000美元/kWh降至2025年的約100美元/kWh,電動車普及率也持續提升。
然而,物理資源如鋰、鈷、稀土受供應鏈與地緣政治制約,且AI 與機器人技術的高能耗需求可能加劇能源壓力,這些現實瓶頸成為“無限增長”需跨越的障礙。
第贰,創新消除限制:如同特斯拉通過創新打破電池技術瓶頸壹樣,持續的創新可以克服看似不可能的障礙。特斯拉通過超級工廠(Gigafactory)實現電池規模化生產,正是憑借創新打破技術與成本壁壘的典型案例;而AI領域的突破(如更高效的神經網絡),也為機器人與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過,當前技術進展仍存在明顯不足:壹方面,Optimus人形機器人目前仍依賴人工遙控,距離真正實現自主化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另壹方面,全自動駕駛技術需完成約60億英裡的數據驗證(馬斯克曾明確表示,60億英裡行駛裡程是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實現質變的重要節點),盡管截至今年7月其累計行駛裡程已超過50億英裡,但尚未達到這壹關鍵閾值。
第叁,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自動駕駛汽車和Optimus機器人等產品旨在解決交通安全、效率以及重復性或危險性勞動等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壹原則強調產品與服務需聚焦現實需求,特斯拉在該領域已有部分成果:太陽能和儲能技術顯著降低了清潔能源成本,Model Y等車型也提升了電動車普及率;若Robotaxi能成功落地,不僅可大幅降低交通成本,還能減少事故。
但挑戰同樣存在:Optimus的實際應用場景(如工廠、服務行業)尚未經過大規模驗證,短期內難以替代人類勞動力;自動駕駛要達到L4/L5級別,還需突破傳感器、算法及監管方面的多重障礙。

第肆,自主技術惠及全人類:其發展和應用應以提升人類福祉為核心。計劃主張AI和機器人技術應提升全人類福祉,而非僅服務少數群體。例如,Robotaxi與低成本電動車可提升交通可及性,惠及低收入群體;Optimus若實現規模化應用,能降低危險工作的風險,釋放人類創造力。
但現實困境在於,AI技術開發成本高,初期可能僅服務於高收入市場,普及需較長時間;且不同地區監管差異明顯,如美國、歐盟、中國對自動駕駛的要求各不相同,可能限制技術的全球推廣。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