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为什么盯上"饭圈女孩"?
泡泡玛特之所以瞄准这个群体,也是因为“饭圈女孩”既拥有强烈的情感驱动需求,又具备可观的消费能力,恰好与盲盒产品的“情感属性+收藏属性”形成完美契合。很多时候,只要产品带有偶像元素,且设计用心,她们都愿意支付高于普通商品2-3倍的价格,甚至还有粉丝表示“价格不是首要考虑因素,能买到限定款更重要”。这种消费特征,与泡泡玛特盲盒“限定发行”“收藏稀缺”的商业模式天然适配。
从情感需求来看,饭圈女孩的消费本质是“情感投射”与“身份认同”的双重表达。对于她们而言,购买偶像联名产品,不仅是获得一件实物,更是对偶像的支持、对自我情感的慰藉。
“产品+情感”的双重绑定,让饭圈女孩的消费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追逐,也让明星联名成为泡泡玛特打开粉丝市场的“万能钥匙”。
此外,饭圈女孩的“圈层传播”能力,也为泡泡玛特带来了免费的流量红利。
她们习惯于在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购买体验、收藏成果,形成 “种草-购买-分享”的传播闭环。当不少普通用户因看到粉丝分享而产生购买兴趣时,泡泡玛特的受众范围自然得以拓展。这种自发的圈层传播,不仅降低了泡泡玛特的营销成本,还能精准触达更多潜在的饭圈用户,形成“滚雪球”式的增长效应。
短期狂欢难掩品牌发展短板
尽管明星联名带来了亮眼的销售数据和流量热度,但泡泡玛特的长期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IP竞争力与迪士尼、三丽鸥等巨头存在差距,二是抄袭、质量、营销等问题消耗着粉丝对品牌的信任。
在潮玩行业,IP是核心竞争力,而IP的生命力则源于深厚的故事底蕴与多元的场景延伸。泡泡玛特虽手握 Molly、Dimoo、Skullpanda、星星人、Hirono 小野等多个知名IP,但与迪士尼、三丽鸥等全球IP巨头相比,差距不小。
以迪士尼为例,其凭借多年的内容创作积累,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故事宇宙。《白雪公主》《冰雪奇缘》《狮子王》《玩具总动员》《复仇者联盟》……每一个 IP 都有完整的世界观、丰满的角色形象和深刻的情感内核。如《冰雪奇缘》中的艾莎,不仅是一个动画角色,更代表着 “打破束缚、追求自我” 的独立女性精神,这种精神内核让IP 跨越年龄、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吸引全球观众。
在此基础上,迪士尼构建了从内容到体验再到消费的完整商业闭环,通过电影、动画等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主题乐园、舞台剧、邮轮等线下体验强化用户粘性,最后通过衍生品、授权合作实现商业变现。
数据显示,2024财年,迪士尼消费品收入达92.04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商品IP授权收入37.8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1%,覆盖服装、玩具、文具、家居等数十个品类,受众从 3 岁儿童到 60 岁老人。
三丽鸥的IP运营同样值得借鉴。其旗下的 Hello Kitty 自 1974 年诞生以来,始终以 “陪伴型伙伴” 为品牌定位,赋予用户无限的情感投射空间。同时,三丽鸥不断拓展 IP 的应用场景,从最初的文具,到后来的服装、美妆、餐饮、主题酒店,甚至与航空、汽车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让IP渗透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持久的品牌生命力。
反观泡泡玛特的IP,大多依赖设计师的“潮流化形象”,缺乏完整的故事线和内核。

THE MONSTERS系列在泡泡玛特营收中占比颇高
以其初代IP Molly为例,自2006年诞生以来,Molly的角色设定十分单调,且多年来几乎没有升级。尽管泡泡玛特后续推出了Molly的不同系列,如“太空系列”“职业系列”或者Baby Molly,但角色的性格、背景故事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拓展。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