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 在东南亚,中国电动车离老大还有几道坎

但,日系车在泰有如今成绩也不是一日之功。
早在1960年代,日本就通过CKD(全组件散装)的模式切入泰国市场,在之后数十年的时间里依靠“丰田开路,零部件商跟进”的模式,带动1400家日系供应商入驻泰国,占到当地零部件企业的45%,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盟。
不过尽管起步较晚,困难重重,但中国车企也正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出海路径,加速构建“泰国制造+中国技术+区域配套”的混合型生态。
例如比亚迪泰国工厂就牵头带动了12家中国线缆配套商落地,形成“雁阵效应”;五菱在印尼则采用了“全散件组装+技术合作”的模式,带动本地供应商参与电池模组生产……在多个车企的带动下,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等多个电池厂商也纷纷在泰国建厂。
显然,东南亚市场供应链本土化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是个系统性工程:短期需应对合规与成本压力,中期需填补技术与产业链缺口,长期则需要依赖生态共建与文化融合,才能突破本土化深水区。

图片来源:财经杂志

2024年1月,特斯拉2023年度业绩大会上,马斯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发出一声感叹:“中国新能源汽车太厉害了,如果没有贸易壁垒,它们几乎可以摧毁世界上的大多数对手。”
而很显然全球的竞争者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前有白宫暴涨至100%的关税,后有泰国新能源汽车激励政策中两年翻了两倍的生产补偿。
中国新能源车的出海之旅机遇之上挑战不断。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