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春天》:一个「完美中国家庭」的告别与回归
他的情绪一直持续到黄昏。天色黯淡下来,他开始讲了另一些往事。小时候过年玩鞭炮,爸爸买两毛钱的100响,兄弟俩一人一大把鞭炮,在楼梯拐角后面扔着玩。哥哥玩得疯,一上午就用完了100响,老要找他借。他一边给他一边嫌弃。有一天,100响刚扔了没几个,哥哥就炸到了手,他把剩下所有的鞭炮都给了弟弟,一个人回房间。弟弟一开始守着满满一兜的鞭炮高兴,结果扔了没几个,看着鞭炮一炸一阵烟过去,他也不玩了,跑回去看哥哥。
「我拿着一大堆鞭炮,突然觉得毫无意义,特别难过,难过透了。我一个人干嘛呢?没意思。」陆庆屹说。
这样的瞬间在陆庆屹的人生中不止出现过一次。90年代父母来北京看望他和哥哥,他给他们在清华拍了一组照片,他在镜头背后偷偷伤心。「当时我特别悲伤,我想哎呀,有一天我爸妈肯定要离开我的,我一个人我搁这儿干啥。」
他讲起送别父亲的那个晚上,母亲唱起《何日君再来》的瞬间,想起自己的一家人,其实都是「赞美型人格」,不是赞美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赞美生命,赞美生活,感恩自己拥有生命,哪怕它没那么长,依然感激自己存在过,「确实挺唯美的,但我就是真的……特别伤心」。
哥哥生病后,陆庆屹哭过很多次,得知哥哥可以吃靶向药、他跑去小山上痛哭的那次,宣泄的也并不只是自己对于哥哥离去的恐惧,「我特别痛苦的一点在于,我觉得我们一家人其实生活都挺困难的,好像一家人所有的幸运都集中在我身上,我就当时特别痛恨我自己。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偶尔到现在我也有这种感觉。」

陆庆屹
不哭的人
《四个春天》里,在独山县迎春巷的那个家庭中,还有一位成员——姐姐陆庆伟的儿子佟畅,他出现的画面不多,一直在角落里沉默。
妈妈去世那一天,佟畅和姥姥、姥爷、两个舅舅一起坐车送妈妈回家安葬。车上他一直背着身一个人坐着,他记得下车的时候,姥姥拉住他问,你怎么不哭呢?
那一年,佟畅只有24岁。自从妈妈去世后,他很少在人前哭,平时也不那么爱说话。家里人说他太闷了,他也怀疑过自己这样是不是不对劲。但是,这个不哭的人记住了发生在他身边的所有事,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在所有讲述后续故事的人中,只有佟畅能够准确讲出客观事实、具体时间、不出错的事件顺序。
讲起这些事的时候,佟畅也一直在抽烟。他是在妈妈的病房外学会抽烟的。2014年他刚毕业工作,6月份还带着妈妈一起去韩国旅行,那是他第一次带妈妈出国旅行。几个月后,他接到电话,说妈妈生病了,再次见面是在贵州老家医院的急诊,妈妈躺在走廊的病床上输液,周围是她所有的亲人。姥爷过来跟他说,不能一直哭。他找舅舅要了一根烟,在妈妈住的医院大楼外面,抽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根烟。
这次陆庆松生病,佟畅负责开车、陪床、推轮椅、去门诊找医生问问题,在舅舅突然要倒下的时候,负责扶着他站稳。关于陆庆松的家庭会议上,小陆听到哥哥病得重,崩溃到哭了起来,家人谈到后事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掉眼泪,但佟畅没有哭。
陆庆松病重到只能躺在病床上时,佟畅负责定时去叫护士来打甘露醇。他知道这种药的用量一天有上限,最多每天只能打四次,所以生病最后的日子,每天的生存就是盼着药来。直到死亡把人带到一个临界点,过了那个临界点,甘露醇也不再能止住疼痛,一整天都没有盼头,那前面才是真正的终点。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