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现在正成为大学生暑期的热门工作
识字的帮助有限。如果要手把手带着认字,就属于知识教学,是“家教”的工作。
莫里斯尝试解释两者的区别。她告诉对方,想让孩子真正记住一个字,她需要梳理字音字形,讲解应用场景,准备阅读材料。这意味着额外的备课时间,以及,额外的费用。
听完莫里斯的话,母亲说“算了”,又补充,“没事,能会一点是一点”,好像教学是一件顺便的事。
作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莫里斯知道,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学”与“玩”的边界更加难以辨别,常常出现“在玩中学”的情况。
两者间天然的灰色地带,也因此成为家长与大学生讨价还价的空间。
图|莫里斯给孩子读英文绘本
一开始,黎明就明确了自己对“带娃”二字的预期:不想陪小孩读绘本,做游戏。她希望找到一份教学性质更重的“带娃”工作。
但她很快发现,含有“家教”的帖子会被审核系统识别为广告,而“带娃”“陪玩”的帖子更容易被推送给家长。最终,黎明通过“一对一”暗示求职倾向,又在文末打上“大学生陪娃”等标签。
“保姆”“陪玩”“陪读”“家教”……“带娃”两字的宽泛,创造了工作边界的模糊。从发帖到沟通,所有模棱两可的表述,都为后续的工作埋下隐患。
6月底,黎明终于接到了兼职带娃的第一个订单。在交流初期,黎明与雇主达成共识,考虑到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准研究生的身份,她主要的工作是为孩子补习四年级数学。
第一次课上得很平稳,没出什么差错。下课时,孩子父亲提出,要黎明送孩子去少年宫上课。
与家长沟通时,黎明的确提过自己“有驾照,可以开车,会骑电动车”。但实际上,黎明的开车技术并不好,“驾照”更多是自我介绍时提升竞争力的工具。情急之下,她表示“更倾向于骑电动车”。孩子爸爸爽快地同意了。
可就在准备出发时,孩子爸爸变了心意。他说自己刚刚撞见一起交通事故,骑电动车的人“摔在地上,浑身是血”,看得他十分后怕。“还是开车吧,”他说,“只有一公里,你试试。”
打开导航后,家长口中一公里的路变成了三公里。黎明愣了一下,对方赶紧解释:“我之前也不知道居然有这么远。”
黎明开得很慢,身后的鸣笛声几乎没有停过。身后等急了的司机直接把方向盘一打,从侧边窜出来,横插到她前面。路过一片厂区时,她被成群的半挂车围在中间,快要喘不过气。在强打着精神开到目的地后,她坚决地表明了辞职意愿。
孩子安静地坐在后排,副驾驶上的家长还在解释、挽留,但黎明什么都听不进去。“实在太可怕了,绝对不想再经历一次。”她回忆。
为了减少争端,在绘本事件发生后,莫里斯尝试通过“是否需要备课”,更加明确地区分“陪玩”和“家教”,并由此区分价格,和雇主达成共识。
教学之外的“陪玩”领域,她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几次遇到年龄小的孩子找不到父母,在家大哭的情况后,莫里斯总结出了应对措施。她会轻轻抚摸孩子,打开电视,放《小飞侠》和《宝宝巴士》。
小孩的情绪和注意力总是“一阵一阵的”,看了一会儿后,可能又会开始要找妈妈。这时候,莫里斯赶紧切换一集动画片,或带他们去别处走走。
#03
压力之下
“我不喜欢妈妈”,在大学附近一户人家带娃时,八九岁的男孩从题目中抬起头,突然向20岁的莫里斯诉苦。他说,妈妈总让自己学很难的东西,好不容易学会了,她还会要求更多,好像永远没有止境。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莫里斯反复安慰男孩。但说这句话时,她总感觉有些心虚。
男孩平常不怎么说话,听懂就点头,没听懂就摇头。他很少向莫里斯倾诉自己的心情。
男孩母亲规定给莫里斯的课间休息只有几分钟。男孩在客厅里走了一圈,看看水缸中的鱼,很快又回到书桌前。莫里斯环顾书房四周,是各种书籍和补习资料。
莫里斯猜测,一家人把孩子逼得这么紧,也许是在为申请国际学校做准备。在母亲安排的学习任务中,英语也占据较大比重,莫里斯经常带着他背单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在莫里斯看来,如果只是念绘本、讲故事,对莫里斯尝试解释两者的区别。她告诉对方,想让孩子真正记住一个字,她需要梳理字音字形,讲解应用场景,准备阅读材料。这意味着额外的备课时间,以及,额外的费用。
听完莫里斯的话,母亲说“算了”,又补充,“没事,能会一点是一点”,好像教学是一件顺便的事。
作为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莫里斯知道,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学”与“玩”的边界更加难以辨别,常常出现“在玩中学”的情况。
两者间天然的灰色地带,也因此成为家长与大学生讨价还价的空间。
图|莫里斯给孩子读英文绘本
一开始,黎明就明确了自己对“带娃”二字的预期:不想陪小孩读绘本,做游戏。她希望找到一份教学性质更重的“带娃”工作。
但她很快发现,含有“家教”的帖子会被审核系统识别为广告,而“带娃”“陪玩”的帖子更容易被推送给家长。最终,黎明通过“一对一”暗示求职倾向,又在文末打上“大学生陪娃”等标签。
“保姆”“陪玩”“陪读”“家教”……“带娃”两字的宽泛,创造了工作边界的模糊。从发帖到沟通,所有模棱两可的表述,都为后续的工作埋下隐患。
6月底,黎明终于接到了兼职带娃的第一个订单。在交流初期,黎明与雇主达成共识,考虑到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准研究生的身份,她主要的工作是为孩子补习四年级数学。
第一次课上得很平稳,没出什么差错。下课时,孩子父亲提出,要黎明送孩子去少年宫上课。
与家长沟通时,黎明的确提过自己“有驾照,可以开车,会骑电动车”。但实际上,黎明的开车技术并不好,“驾照”更多是自我介绍时提升竞争力的工具。情急之下,她表示“更倾向于骑电动车”。孩子爸爸爽快地同意了。
可就在准备出发时,孩子爸爸变了心意。他说自己刚刚撞见一起交通事故,骑电动车的人“摔在地上,浑身是血”,看得他十分后怕。“还是开车吧,”他说,“只有一公里,你试试。”
打开导航后,家长口中一公里的路变成了三公里。黎明愣了一下,对方赶紧解释:“我之前也不知道居然有这么远。”
黎明开得很慢,身后的鸣笛声几乎没有停过。身后等急了的司机直接把方向盘一打,从侧边窜出来,横插到她前面。路过一片厂区时,她被成群的半挂车围在中间,快要喘不过气。在强打着精神开到目的地后,她坚决地表明了辞职意愿。
孩子安静地坐在后排,副驾驶上的家长还在解释、挽留,但黎明什么都听不进去。“实在太可怕了,绝对不想再经历一次。”她回忆。
为了减少争端,在绘本事件发生后,莫里斯尝试通过“是否需要备课”,更加明确地区分“陪玩”和“家教”,并由此区分价格,和雇主达成共识。
教学之外的“陪玩”领域,她也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几次遇到年龄小的孩子找不到父母,在家大哭的情况后,莫里斯总结出了应对措施。她会轻轻抚摸孩子,打开电视,放《小飞侠》和《宝宝巴士》。
小孩的情绪和注意力总是“一阵一阵的”,看了一会儿后,可能又会开始要找妈妈。这时候,莫里斯赶紧切换一集动画片,或带他们去别处走走。
#03
压力之下
“我不喜欢妈妈”,在大学附近一户人家带娃时,八九岁的男孩从题目中抬起头,突然向20岁的莫里斯诉苦。他说,妈妈总让自己学很难的东西,好不容易学会了,她还会要求更多,好像永远没有止境。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莫里斯反复安慰男孩。但说这句话时,她总感觉有些心虚。
男孩平常不怎么说话,听懂就点头,没听懂就摇头。他很少向莫里斯倾诉自己的心情。
男孩母亲规定给莫里斯的课间休息只有几分钟。男孩在客厅里走了一圈,看看水缸中的鱼,很快又回到书桌前。莫里斯环顾书房四周,是各种书籍和补习资料。
莫里斯猜测,一家人把孩子逼得这么紧,也许是在为申请国际学校做准备。在母亲安排的学习任务中,英语也占据较大比重,莫里斯经常带着他背单词。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