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社保与外卖大战有多烧钱?京东单季亏147.8亿元
腾讯元宝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娄宇教授分析:“如果骑手愿意长期稳定接单,且工作时间可以满足全日制用工的要求,即每天超过4小时,每周超过24小时,那么加入京东成为全职骑手,无疑待遇保障更好。反之,若只是季节性、过渡性参与骑手工作,在美团接单不失为明智之选,可自愿参保职工养老保险,获得平台提供的保费补贴。”
但无论何种模式,当千万骑手开始纳入社保体系,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已然浮现:每年数十亿的刚性成本,究竟由谁来最终买单?
百亿成本难题:谁来买单?
全国总工会2023年初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外卖骑手总量已突破1300万。其中美团占据绝对大头,根据美团研究院数据,2023年平台活跃骑手达745万(一年至少配送1单),按年均10%增速推算,2025年或突破900万;据公开数据,饿了么平台活跃骑手约400万,参考今年外卖大战期间的增速,预计今年或突破600万;而年初高调入局的京东,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已达15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灵活就业大军,长期处于社保覆盖的空白地带,为他们建立保障体系虽属民心所向,但其背后的成本核算与比例分配,却藏着最赤裸的现实博弈。
京东选择为全职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包括个人应缴部分在内的全部费用,确保骑手实际收入不降低。业内测算,按照单个骑手月均成本2000元计算,15万骑手每年需投入36亿元。而2025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无疑也验证了这一点,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在二季度经营亏损达到147.8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这项亏损仅13亿元,外卖骑手社保成本的增加,无疑加剧了盈利挑战。
而美团则采取渐进式策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提供50%的养老保险补贴。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美团全年接单超过260天的高频骑手约82万人,且这两年数量还在增长,目前或已达百万。由于每个城市最低缴纳基数不同,补贴也就不同。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2023年公布的社保最低缴纳基数,计算出的平均值约4000元/月,平台月均补贴约400元/人。若覆盖其100万高频骑手,美团年投入约48亿元,显着低于京东模式。美团宣布该政策在今年内逐步推广至全国,2025年7月1日起已推广至深圳、成都、武汉、石家庄、无锡、泉州、南通六省七座城市。
而另一巨头饿了么,目前尚未公布具体的社保缴纳方案。
目前平台均称独自承担新增成本。然而,面对动辄数十亿的刚性支出,长期由平台完全消化是否现实?外卖行业的生态链上,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等主体环环相扣,随着美团方案扩容、京东骑手规模增长,这笔支出是否会通过调价等方式转嫁至消费者,或分摊给商家,仍存悬念。同时,平台加速研发无人配送、智能取餐柜以降低人力依赖,其对骑手单量的影响有待观察。
立法破局:界定“经济依赖关系”是核心
当然,外卖骑手的社保缴纳问题,不仅受限于成本因素,其工作的高度灵活性和流动性,以及劳动关系的模糊界定,都使得外卖骑手社保缴纳变得复杂。
以京东、美团为例,其现行的社保方案主要覆盖全职骑手和稳定骑手。然而,数量更为庞大的兼职众包骑手,其保障方案尚未明确。
这种复杂性在现实中尤为突出。例如长沙的外卖骑手小苏,他同时在三个平台接单。像小苏这样的骑手,其劳动关系归属难以确定,究竟该由哪个平台承担社保缴纳责任?
骑手群体内部对缴纳社保也看法不一。部分骑手认为缴纳社保是长远保障,未来生活更有依靠;但也有人担忧,缴纳社保会直接减少当下的到手收入。
长远来看,完善骑手社保体系势在必行,但其落实面临现行法律框架的制约。 中国政法大学娄宇教授指出,在当前制度下提升外卖骑手参保率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专项立法明确界定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事实经济依赖关系。具体而言,当骑手将大量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平台,且经济收入高度依赖平台时,平台即应与其共同承担生活风险及职业伤害风险。
娄宇教授也强调,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设计保障制度,不能脱离现有框架空谈新型权利,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群体特征并将其融入制度设计。“这显然是未来立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他表示,“仅靠规范性文件难以构建长效机制。”
因此,通过立法清晰界定这种经济依赖关系,并据此明确平台在骑手生活与职业风险中的共担责任,是构建骑手社保安全网的基石。 这不仅关乎千万骑手的切身福祉,更是推动外卖行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让这些穿梭于城市间的“摆渡人”在奔波中收获应有的安稳,为社会的日常运转注入持久保障。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两种模式对比与适用场景 制图:中国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娄宇教授分析:“如果骑手愿意长期稳定接单,且工作时间可以满足全日制用工的要求,即每天超过4小时,每周超过24小时,那么加入京东成为全职骑手,无疑待遇保障更好。反之,若只是季节性、过渡性参与骑手工作,在美团接单不失为明智之选,可自愿参保职工养老保险,获得平台提供的保费补贴。”
但无论何种模式,当千万骑手开始纳入社保体系,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已然浮现:每年数十亿的刚性成本,究竟由谁来最终买单?
百亿成本难题:谁来买单?
全国总工会2023年初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外卖骑手总量已突破1300万。其中美团占据绝对大头,根据美团研究院数据,2023年平台活跃骑手达745万(一年至少配送1单),按年均10%增速推算,2025年或突破900万;据公开数据,饿了么平台活跃骑手约400万,参考今年外卖大战期间的增速,预计今年或突破600万;而年初高调入局的京东,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已达15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灵活就业大军,长期处于社保覆盖的空白地带,为他们建立保障体系虽属民心所向,但其背后的成本核算与比例分配,却藏着最赤裸的现实博弈。
京东选择为全职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包括个人应缴部分在内的全部费用,确保骑手实际收入不降低。业内测算,按照单个骑手月均成本2000元计算,15万骑手每年需投入36亿元。而2025年二季度财报数据无疑也验证了这一点,包括外卖业务在内的新业务在二季度经营亏损达到147.8亿元,而在今年一季度这项亏损仅13亿元,外卖骑手社保成本的增加,无疑加剧了盈利挑战。
而美团则采取渐进式策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提供50%的养老保险补贴。据美团研究院的数据,2023年美团全年接单超过260天的高频骑手约82万人,且这两年数量还在增长,目前或已达百万。由于每个城市最低缴纳基数不同,补贴也就不同。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2023年公布的社保最低缴纳基数,计算出的平均值约4000元/月,平台月均补贴约400元/人。若覆盖其100万高频骑手,美团年投入约48亿元,显着低于京东模式。美团宣布该政策在今年内逐步推广至全国,2025年7月1日起已推广至深圳、成都、武汉、石家庄、无锡、泉州、南通六省七座城市。
而另一巨头饿了么,目前尚未公布具体的社保缴纳方案。
目前平台均称独自承担新增成本。然而,面对动辄数十亿的刚性支出,长期由平台完全消化是否现实?外卖行业的生态链上,消费者、商家、骑手、平台等主体环环相扣,随着美团方案扩容、京东骑手规模增长,这笔支出是否会通过调价等方式转嫁至消费者,或分摊给商家,仍存悬念。同时,平台加速研发无人配送、智能取餐柜以降低人力依赖,其对骑手单量的影响有待观察。
立法破局:界定“经济依赖关系”是核心
当然,外卖骑手的社保缴纳问题,不仅受限于成本因素,其工作的高度灵活性和流动性,以及劳动关系的模糊界定,都使得外卖骑手社保缴纳变得复杂。
以京东、美团为例,其现行的社保方案主要覆盖全职骑手和稳定骑手。然而,数量更为庞大的兼职众包骑手,其保障方案尚未明确。
这种复杂性在现实中尤为突出。例如长沙的外卖骑手小苏,他同时在三个平台接单。像小苏这样的骑手,其劳动关系归属难以确定,究竟该由哪个平台承担社保缴纳责任?
骑手群体内部对缴纳社保也看法不一。部分骑手认为缴纳社保是长远保障,未来生活更有依靠;但也有人担忧,缴纳社保会直接减少当下的到手收入。
长远来看,完善骑手社保体系势在必行,但其落实面临现行法律框架的制约。 中国政法大学娄宇教授指出,在当前制度下提升外卖骑手参保率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专项立法明确界定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事实经济依赖关系。具体而言,当骑手将大量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平台,且经济收入高度依赖平台时,平台即应与其共同承担生活风险及职业伤害风险。
娄宇教授也强调,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设计保障制度,不能脱离现有框架空谈新型权利,关键在于精准识别群体特征并将其融入制度设计。“这显然是未来立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他表示,“仅靠规范性文件难以构建长效机制。”
因此,通过立法清晰界定这种经济依赖关系,并据此明确平台在骑手生活与职业风险中的共担责任,是构建骑手社保安全网的基石。 这不仅关乎千万骑手的切身福祉,更是推动外卖行业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让这些穿梭于城市间的“摆渡人”在奔波中收获应有的安稳,为社会的日常运转注入持久保障。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