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评论 | 张强:以人民的名义


以人民的名义——评电视剧《浴血荣光》
张强
(龙岩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助教)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何以能推翻压在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何以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浴血荣光》,便试图以最当代的影像内容来回答这些问题。该剧讲述了大革命失败之后,在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清共”的重压之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重重围堵,最终保留革命火种的故事。该剧在历史所提供的蓝本基础上,以细腻的艺术笔触将这些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生动而深刻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该剧人物众多,很多人在镜头里虽一闪而过,却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中的标志性人物。在剧中,这些人物的符号意义大于其叙事意义,所以每个人物出场时都配以介绍性的字幕,帮助观众了解这些人物彼时的身份。为了不至于让叙事脉络显得杂乱,该剧一开始便确立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以周恩来等人所领导的南昌起义为核心,另一条线索以毛泽东所领导的秋收起义为核心,两条线索并行发展、互相映衬,在复调式叙事中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行动和遭遇的危机渲染出来,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该剧一开始的戏剧性冲突来自于共产党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军事对峙,这种冲突的解决依靠的是暴力的斗争。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更深层次的矛盾被揭示出来,一种内在于人民群众的分裂和离心力量渐渐腐蚀着革命的队伍,这样的情形显然更可怕。在秋收起义失利之后,毛泽东不得已下令军队朝山区进发,这遭到了很多觉悟不高的非党员士兵的不满,于是内忧外患开始成为笼罩在毛泽东及围绕在他周围的来自不同派系的士兵头上挥散不去的阴云。内部矛盾如果不解决,其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这便就有了着名的组织和思想革新运动——三湾改编。
早期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意识到,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军队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核心保证。但困难在于,如何把旧军阀习气明显的军队改造成为一支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在剧中,一些军人群像的刻画表明了改造的必要性。有的人好战喜功,把人民群众当作胜利的战利品予取予求;有的人纪律涣散,贸然行动给军队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些镜头里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实际上,革命首先是革自身的命,首先就是要把自我身上的旧作风、坏习气、一切不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清除掉。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军队中的党员在改造和团结士兵方面发挥作用,这便有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从历史作用来看,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初步的生动实践。本剧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做了充分地铺垫,让观众能直观地看到三湾改编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