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将改写?史前母系社会首次被发现
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生活着摩梭人,他们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母系氏族,家庭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屋。图为2019年3月,老祖母李友抓在祖母屋里照顾重孙女。视觉中国丨图
“母系社会?刚刚被发现?不会吧……”很多人听到史前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刚刚被发现的新闻,都流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在初等教育中,“母系氏族社会”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根据课本知识,人类社会最初是母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人类开始朝着父系社会发展……
其实,这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社会学家如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等人通过古籍梳理、对当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观察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通过教材的传播,在中国影响甚大,而它强大的解释力又进一步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这一“人类社会演化之路”。
然而,自20世纪以来,这一假说在社会人类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学者指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希腊神话和逻辑推演而非实证证据;另一些学者则指出,在对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缺乏支持母系社会的证据。极为关键的是,一直以来,考古界还没有发现过明确的史前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遗址。
2025年6月,一篇发表于《Nature》的专业考古学论文打破了僵局,为这场争论提供了一个来自中国的有趣证据——《古DNA揭示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由两个氏族构成的母系社会》(以下简称论文)。首个史前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大汶口文化傅家遗址被发现了。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这篇论文都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而正当人们以为这篇论文为恩格斯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时,论文的结论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人们答案,相反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多样性:“文化进化的系统发育研究并不支持关于人类社会演化的僵化、单向的假设,而是展现出一种更为动态与灵活的亲属制度格局,这些制度随着环境与经济变化而不断调整,其中牧业与农业的传播常常有利于父系制度的形成。”
这是一篇由多位中国学者、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合作而完成的论文——有考古学家的发掘、生物医学专家的全基因组测序、分子人类学家的数据分析、科技考古的化学同位素测定,以及人类学家的综合分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海是在这个项目中处于“枢纽”地位的人,他联络各个单位、学者,形成共同讨论研究的氛围,“国际上一些研究已经采用分子人类学的方法来寻找母系社会,只是都没有找到如此早期的史前的母系社会。”张海说。
傅家遗址位于山东省北部的广饶县,离渤海海岸只有40公里。遗址经过1985年和1995年两次大规模发掘,发现墓葬三百多座,另有灰坑、窖穴、水井、房址等遗迹。遗址大约东西宽350米,南北长四百多米,是一个将近14万多平方米的中型聚落遗址。根据测年,学者们认为傅家遗址处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4750年到4500年左右。
证明傅家遗址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关键证据,是项目中所采用的古DNA全基因组测序所找到的数据。全基因组并不是一项很新的技术,“大家都能做,但是你要说明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类社会,就必须文理结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很多人总觉得,你是不是有什么新技术啊?不是的,更重要的是idea(想法)。”张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四十年发掘,谜团重重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