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增效的真相:有人卷成超级员工,也有人快被逼疯

自Deepseek爆火出圈后,AI一度成为「提效」的代名词。
写周报、改文案、整理会议纪要,一分钟就能搞定,一度让人们以为:AI让工作变轻松了。
然而当更多行业、更多岗位的工作流程被AI重塑,新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活儿是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却越来越少了。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自ChatGPT推出以来,生成式AI暴露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位排名,从业者每周工作时长将增加0.063小时,休闲时间则同步减少0.064小时。换句话说,AI越普及,打工人越忙。而高AI暴露的从业者,周均工作时长被拉长了3.15小时。
更快,并不等于更轻松。
它反而让更多人陷入一场无休止的「加速竞赛」:项目周期被压缩,标准被拔高,竞争更激烈,喘息时间更短促。
从职场牛马到中小企业主,在AI浪潮中无人幸免。有人靠AI提效加更多的班,有人被迫成为替AI收拾「烂摊子」的夹心层,有人在「不会用AI就得死」的丛林法则中被迫加速。
当然,企业层面用AI降本增效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比较扎心的是,根据上述研究,AI目前对薪酬的影响微乎其微。
《降噪NoNoise》最近就访谈了一些受生成式AI高度影响行业的从业者,试图记录下他们在AI时代的真实职场处境:如何在加速的节奏中,一边奔跑、一边自洽。
替AI收拾烂摊子的中层
当看到「拥有6根手指的女士」突兀地出现在广告海报上,利昂已经无力吐槽,「可以没有上限,但不能没有下限。」
今年38岁的利昂,是某4A广告公司的中层骨干。十几年来,他靠创意和审美吃饭,如今却成了替AI收拾「烂摊子」的人。
AI带来的效率革命确实无可挑剔,曾经设计师几天才能搞定的视觉稿,现在AI用几分钟就能生成数百张。于是裁员潮接踵而至,有的设计岗直接砍半;小公司干脆靠AI跑图走量,结果手指畸形、扭曲的字体、逻辑混乱的文案,堂而皇之地爬上了广告牌。

▲ AI设计的广告人物出现了六根手指 图源:北京日报
大公司虽然守得住基本审美,但客户却开始「神化」AI。「AI几分钟就能做,干嘛还需要团队?」「一张AI都能做的图,怎么这么贵?」……他们看不见,那些高质量结果,背后往往是成千上万张图、几十人团队砸出来的。
比如曾经爆火的AI-Talk项目,主打让历史名人开口说话,全程AI合成。当时公司觉得这事门槛不高,就派利昂带着美术、文案两个同事做一个类似项目,但熬夜加班做出来的内容,效果始终不理想。起初利昂以为自己太菜了,后来才知道,AI-talk背后是几十号人,一个镜头就要几百张图训练,是硬靠时间和金钱砸出来的质量。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