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罢免劳工统计局长后,首个重要数据再遭质疑
美国CPI统计中,基于不同地区或替代商品的“不同单元”价格插补占比出现明显跃升,表明当月更多价格是通过估算得出。该比率通常仅为个位数百分比
进入2025年,在采样缩减后,CPI数据对插补的依赖程度再次提高。据BLS介绍,4月起采样缩减导致需要插补估算的价格数量显着增加,调查响应率则有所下降。《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指出,由于人员短缺,统计员在4月“不得不更频繁地依赖不同单元插补——也就是用关联度更低的替代商品或外地数据来猜测价格”,这相当于增加了“有根据的猜测”的成分。这种方法虽可保持指数连贯发布,但也意味着CPI统计对实际市场价格的覆盖度在降低,数据质量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4
这样的CPI数据是否可信?
面对采样网络的缩水和插补比例的提高,当前发布的CPI数据是否仍然可靠?
BLS进行了历史模拟:将本次停收的布法罗、林肯、普罗沃三地,从2018年起视作未采集,重新计算2019年1月到2025年5月的CPI。结果显示,全美城市平均CPI-U(所有城市消费者指数)的12个月同比涨幅与原公布值平均误差不到0.01个百分点。在77个月的样本中,有52个月的模拟值与官方公布值完全一致(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其余月份的差异也仅在0.1个百分点上下。
这一结果令BLS有理由宣称:即便减少部分采价点,对全国通胀率指标的影响微乎其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BLS并未测算采样减少对分地区或分项指数的影响。由于部分城市和具体商品的样本缩减,这些更细分的指数可能变得更加波动,短期数据噪声增大。这意味着CPI的“全国平均”可能依然准确,但局部的数据可靠性下降了。
国际关系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孙冰岩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这个数据(美国7月CPI)应该是有偏差的,并且偏差会越来越明显,问题出在哪?一方面是统计方法,但其根源在于劳工统计局的自身问题。其实简单来说,统计局需要和整个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乃至私营企业的配合,才能做出相对全面的统计数据。”
孙冰岩称,目前我们看到,特朗普解雇了专家咨询委员,事实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有很多都是美国私营企业的代表,如果他们和政府不合作,很多数据在修正的时候就会失实。比如典型的就是疫情时期,为什么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会有明显错误,就是因为疫情期间私企没办法跟他们合作。
统计局需要大量的人去整理数据,孙冰岩认为,现在特朗普政府大规模削减劳工统计局雇员人数之后,数据处理的质量很明显就会下降,没人去把数据的质量给做上来。“只要资金和人员继续缺失,统计数据的质量永远只会走下坡路,越来越不能代表美国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
部分资深数据分析人士持谨慎乐观态度。例如通胀专家迈克尔·阿什顿(Michael Ashton)评论称,他相信美国的通胀数据仍会“相对准确”,毕竟过去的数据也从未完美无误。但他同时坦言,随着预算和人员削减,数据准确性“往更多不是更少的方向下降”是可以预期的。
5
统计数据可信度下降影响深远
今年2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近25年间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共299个月的初值和修正值发现:出现极端高估与极端低估的年份与美国大选有紧密的联系,极端高估多出现在美国大选年,而极端低估多出现在总统上任首年。
两党之争是否就是特朗普罢免BLS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的直接原因?特朗普公开指控她“出于政治目的操纵就业数据”。
CPI和非农就业数据作为美国经济决策的两大基石指标,其数据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政策走向。
首先,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高度依赖CPI数据来判断物价稳定状况,从而决定利率调整等措施。如果CPI数据不准确,可能误导美联储对通胀压力的判断。
而在民生领域,美国许多联邦福利项目直接挂钩通胀指数:例如社保退休金(Social Security)的年度生活成本调升(COLA)、食品券补助(SNAP)标准等,都依据CPI的变化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CPI数据影响着通胀保值债券(TIPS)的本金和收益率,储蓄债券(I Bonds)的利率计算,甚至一些劳工合同中的工资增幅条款等。可以说,从普通民众的钱包到华尔街的投资决策,CPI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2025年4月进入2025年,在采样缩减后,CPI数据对插补的依赖程度再次提高。据BLS介绍,4月起采样缩减导致需要插补估算的价格数量显着增加,调查响应率则有所下降。《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指出,由于人员短缺,统计员在4月“不得不更频繁地依赖不同单元插补——也就是用关联度更低的替代商品或外地数据来猜测价格”,这相当于增加了“有根据的猜测”的成分。这种方法虽可保持指数连贯发布,但也意味着CPI统计对实际市场价格的覆盖度在降低,数据质量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4
这样的CPI数据是否可信?
面对采样网络的缩水和插补比例的提高,当前发布的CPI数据是否仍然可靠?
BLS进行了历史模拟:将本次停收的布法罗、林肯、普罗沃三地,从2018年起视作未采集,重新计算2019年1月到2025年5月的CPI。结果显示,全美城市平均CPI-U(所有城市消费者指数)的12个月同比涨幅与原公布值平均误差不到0.01个百分点。在77个月的样本中,有52个月的模拟值与官方公布值完全一致(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其余月份的差异也仅在0.1个百分点上下。
这一结果令BLS有理由宣称:即便减少部分采价点,对全国通胀率指标的影响微乎其微。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BLS并未测算采样减少对分地区或分项指数的影响。由于部分城市和具体商品的样本缩减,这些更细分的指数可能变得更加波动,短期数据噪声增大。这意味着CPI的“全国平均”可能依然准确,但局部的数据可靠性下降了。
国际关系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孙冰岩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认为这个数据(美国7月CPI)应该是有偏差的,并且偏差会越来越明显,问题出在哪?一方面是统计方法,但其根源在于劳工统计局的自身问题。其实简单来说,统计局需要和整个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乃至私营企业的配合,才能做出相对全面的统计数据。”
孙冰岩称,目前我们看到,特朗普解雇了专家咨询委员,事实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有很多都是美国私营企业的代表,如果他们和政府不合作,很多数据在修正的时候就会失实。比如典型的就是疫情时期,为什么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会有明显错误,就是因为疫情期间私企没办法跟他们合作。
统计局需要大量的人去整理数据,孙冰岩认为,现在特朗普政府大规模削减劳工统计局雇员人数之后,数据处理的质量很明显就会下降,没人去把数据的质量给做上来。“只要资金和人员继续缺失,统计数据的质量永远只会走下坡路,越来越不能代表美国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
部分资深数据分析人士持谨慎乐观态度。例如通胀专家迈克尔·阿什顿(Michael Ashton)评论称,他相信美国的通胀数据仍会“相对准确”,毕竟过去的数据也从未完美无误。但他同时坦言,随着预算和人员削减,数据准确性“往更多不是更少的方向下降”是可以预期的。
5
统计数据可信度下降影响深远
今年2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近25年间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共299个月的初值和修正值发现:出现极端高估与极端低估的年份与美国大选有紧密的联系,极端高估多出现在美国大选年,而极端低估多出现在总统上任首年。
两党之争是否就是特朗普罢免BLS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的直接原因?特朗普公开指控她“出于政治目的操纵就业数据”。
CPI和非农就业数据作为美国经济决策的两大基石指标,其数据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政策走向。
首先,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高度依赖CPI数据来判断物价稳定状况,从而决定利率调整等措施。如果CPI数据不准确,可能误导美联储对通胀压力的判断。
而在民生领域,美国许多联邦福利项目直接挂钩通胀指数:例如社保退休金(Social Security)的年度生活成本调升(COLA)、食品券补助(SNAP)标准等,都依据CPI的变化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CPI数据影响着通胀保值债券(TIPS)的本金和收益率,储蓄债券(I Bonds)的利率计算,甚至一些劳工合同中的工资增幅条款等。可以说,从普通民众的钱包到华尔街的投资决策,CPI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